|
新平县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侧记
在新平脱贫攻坚战场的每个角落、每条战线上,到处可见干部群众和施工队伍忙碌的身影,扶贫干部在协调指挥、施工队在做工程扫尾、群众在美化新家园……干部群众工作热情和施工现场热度不减,继续着2017年脱贫攻坚大会战时的场面,大家在用“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超越、奋勇争先”的精神,发扬“坚韧不拔、敢为人先、勇争一流、务求实效”的新平精神,继续在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路上奋力前进,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筑牢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路。 锤炼干部过硬作风,发扬脱贫攻坚精神继续前行 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方式,分县级领导干部和基层干部、扶贫工作队员两个层面,有针对性的加强各级扶贫干部学习培训,集中力量解决个别帮扶干部精准脱贫攻坚工作“四个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工作作风不扎实等突出问题,提高政治站位,把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上,严格按照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监管的要求,突出问题导向,全力抓好“转作风大调研抓精准促落实”专项行动,强力推进政策措施的落实、存在问题的整改、脱贫要素的保障,强化使命担当,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精神,为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提供组织和纪律保障。在5月17日召开的新平县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推进会上,各乡镇(街道)和16家县级行业扶贫主管部门向县委、县政府递交脱贫攻坚巩固提升责任书,强化责任、政策、工作落实,确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统筹协调推进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通过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政策衔接、机制整合和工作统筹,加大贫困地区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协调推进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与实施乡村振兴,解决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补齐乡村振兴的“短板”,实现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精准扶贫促进区域发展,是新平县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交通一直是新平县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实施贫困村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实现30户以上贫困自然村和20户以上拉祜族自然村100%道路硬化,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中发挥先行作用。今年,全县将继续实施农村公路通畅项目492公里,推进一组一路通畅工程1000公里,通过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筑好贫困地区脱贫走向致富的“高速路”。新平县老厂乡是一个交通死角,没有公路与其它交通道相通,到了老厂都要走“回头路”,造成了群众的农产品生产成本高、运输难困、附加值低,受交通制约群众增收脱贫难,到2016年还有转马都村生活着彝族支系车苏的多锅倮、下里得两个小组没通公路,在这轮脱贫攻坚中,通过脱贫攻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转马都村多锅倮、下里得两个小组终于在2017通了公路,两个小组的困难群众从起有了“脱贫路”,结束了全县自然村不通公路的历史。据了解,在这轮脱贫攻坚中为解决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瓶颈”、“短板”问题,老厂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概算总投资11121万元,目前完成投资16873.51万元,完成总投资的151.73%。 创新产业发展方式,实现贫困群众走上可持续的脱贫致富路 把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整合各类产业扶贫资金,加大贫困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创新产业发展方式,按“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思想,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实现贫困群众可持续脱贫致富,这是脱贫攻坚巩固提升的必走之路,在这处“规定动作”中,在脱贫队伍的共同努力下,找到了一些路子、取得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建兴乡因地制宜原则,引导贫困村组立足自然禀赋、发挥优势,在发展中药、蔬菜、人工菌等产业的同时,以“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小树快长大”的思路,通过让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培植新兴产业促进群众增产增收。建兴乡规模化种植洋芋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常年种植面积在6000亩左右,为确保群众种植洋芋增产增收,建兴乡以市场为导向,以不断培植推广优质品种、不断改进完善种植技术、不断提高群众种植管理水平为抓手,抓好建兴洋芋种植产业,让洋芋产业成为建兴乡群众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与时俱进的农业产业。据了解,建兴乡积极向群众推广种植的丽薯6号,产量高,薯形椭圆,白皮白肉,芽眼浅而少,表皮光滑,薯块大而整齐,商品率高,休眠期长,耐贮性好,就目前1.6元/公斤左右的中间价格,每亩丽薯6号洋芋的产值能达到6000元左右,为建兴乡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稳路”。 在省级贫困村平甸乡磨皮村,村“两委”创新体制机制,引进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引进“褚橙”品牌,建立优质“沃柑”种植基地,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合作帮扶新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农业综合效益,让贫困户获得租金及工资双份收入,形成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渠道,实现产业建设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引进的“褚橙”励志公司、传承公司两户企业,每月支付管护工资35万元,管护区农户户均正常工资收入2.33万元+户均土地流转租金收入1.5万元/年+户均采果收入1.69万元+户均务工(采果运输)收入1万元,户均年收入超过6万元。磨皮村在“褚橙”公司运作模式带动下,加快了村内其它片区的土地流转、订单农业迈出新步伐,2017年新增流转土地571.5亩,地流转租金220万元,户均4.3万元,最高的一户9.3万元;并且黄葁订单、秋冬蔬菜订单出取得好的成效。 攻坚克难,加快推进安全保障住房收尾工作 日前,全县11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53个就近就地集中安置点正在进行附属设施等工程收尾,46个“直过民族”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作为全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戛洒镇关圣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按照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全面小康的目标要求,安置点按一次性规划、分三期完成的总体安排,一期工程完成征地575亩,计划安置586户,现完成项目投资2.6亿元,566户已封顶并进行外墙装饰,20户正在主体施工,已交付使用200余户,9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入住。 
笔者在老厂乡集镇安置点看到,施工队在加紧对党员活动室、养殖场所等公共设施施工,群众在房前屋后种菜、种果树装点新居,一排排的安置房前是硬化了的路面,周边空地的绿化树已长出新枝,自家房前的菜地的庄稼已长了半腰高,具有彝族风格的路灯杆上挂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实践相关内容,激励着贫困群众向着小康生活进发。 强化教育引导,激发内生动力 把持续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作为脱贫攻坚巩固提升的重要手段继续抓牢,激发贫困群众树立“等不是办法,干才能脱贫”的自力更生精神,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在之前开展的系列活动之上,今年将增加“自强之星”、“诚信标兵”、“感恩榜样”等的评选,加强脱贫致富先进典型经验的总结和推广,通过身边的事和人教育引导,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改进帮扶方式,提倡多劳多得,营造勤劳致富、光荣脱贫氛围,为实现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打牢群众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