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县旅游业转型升级呈现“三个”新特点


来源:新平县人民政府网 时间:2017-10-13 17:10   点击率:69打印】【关闭


新平县在旅游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注重发挥产业关联性,着力发展产品新业态,积极提升全域旅游新要素,今年初至9,全县共接待海外游客213人次,同比增长2.9%,完成全年任务数的79.48%,接待国内游客297.08万人次,同比33.93%,完成全年任务数的77.16%,实现旅游总收入174907.64万元,同比增长38.08%,完成全年任务数的72.43%。,县旅游业转型升级呈现三个新特点:

一是推进产业联动全面融合。转变旅游+”旅游x”的产业融合发展理念,不断打造旅游连片发展区和多点聚集示范区,初步形成了旅游产业与其他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全县产业经济比重有效调整为14.638.846.6,实现了产业结构三二一的优化,据有关部门的相关资料显示,在十二五期间,旅游业累计接待游客780万人次,年均增27.9%,实现旅游总收入39.5亿元,年均递增32.1%2016年接待游客291.6万人次,同比增长21.2%,实现旅游总收入16.7亿元,旅游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达15.04%,旅游税收占地方财政税收的比重达11.9%,农民人均纯收入中21.8%以上来自旅游业,从业人员占全县就业人员总数的20.7%,以旅游业为牵头的多产业融合发展效应明显。

二是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突出。以打造神秘哀牢山、风情花腰傣旅游品牌为重点,以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及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着力加快戛洒特色旅游小镇建设,全面彰显旅游产业要素和花腰傣民族文化元素,辐射带动周边形成了县城彝族旅游文化产业园、溪湖旅游文化特色小镇等特色旅游集镇(园区)的培育形成;制定《新平县花腰傣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持续开展以民族文化传承展示、村庄环境美化、旅游服务优质等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活动,近三年共集中村民教跳民族舞、教唱祝酒歌等营造浓厚民族文化氛围的培训3000多人次,目前全县共有乡村文艺队230支,创编排演了花腰傣原生态实景歌舞剧《花腰恋歌》、《凤凰花开》等并多次在省内外获奖,收集整理民族歌曲、民间故事(传说)近百首(个),成功申报了《花腰傣人生礼俗》、《花街节》、《磨皮花鼓舞》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效地增加了新平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了旅游文化灵魂,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上规模、出特色、创品牌;扶持培育乡村旅游市场经营主体,先后涌现出了以香山别墅汤锅大王等为代表的能集中体现田园景观、农耕文化、传统民俗、特色饮食的农家乐餐饮住宿点35户,建成大槟榔园、大沐浴等4个省级特色旅游村,旋涡、平寨、曼李、曼湾、阿波左等多个民族特色旅游示范村寨,形成了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看农家舞、听农家歌、享农家乐等一系列旅游文化体验服务产品,花腰傣和彝族等民族文化得到充分展示,乡村旅游彰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成为了旅游新亮点。

三是优化市场环境建管并举。以推进旅游市场监管“1+3+X”模式为引领,于2014年由县委办和县政府办印发实施方案正式启动构建旅游市场网格化管理改革,在两山一谷游客聚集区的戛洒镇和哀牢山、磨盘山两个旅游景区分别设立旅游巡回法庭(审判点),探索受理游客投诉司法服务一庭两点新途径;针对旅游市场整改落实到位差的问题,于2015年提出定内容、定标准、定时限的整改三定新要求,抓实改什么、怎么改、何时改完的关键环节,强化指令明确、执行有力、措施有效;结合自助游、自驾游爆发式增长和旅游市场点多、面广、分散等特点,自2014年起实施市场监管日常巡查常态化、单项督查专业化、联合检查定期化、重点抽查随机化的监管四化新举措,增加检查频次,强化督导力度,增强监管效果;突出旅游市场监管措施落实存在的问题,从2016年起在目标责任制考核中,纳入监管对象100%覆盖、检查台账100%更新、游客投诉100%受理、安全责任100%明确、管理措施100%有效的考核五百新标准,提高工作积极性、提升措施到位率、提振监管正能量,形成了党政统筹推进、部门联合监管的旅游市场环境优化新格局。 (办公室 张绍和


上一篇:县游客服务中心张贴“砥砺奋进的五年• 文明的力量”宣传挂图
下一篇:十一假日火爆,新平旅游形势喜人

主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77-7011521   联系地址: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桂山街道平山路42号

滇公网安备 53042702000008号 备案号:滇ICP备05002587号    网站标识码:5304270007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