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沙镇流动党员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来源:新平县人民政府网 时间:2018-12-22 00:12   点击率:35打印】【关闭

 为了落实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的各项要求,使组织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漠沙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按照市、县上级有关部门要求,通过对有关人员的随访、座谈等形式,就当前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分析了目前流动党员管理的现状,并就该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建议。

一、流动党员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统计,我镇目前共有外出流动党员158名,其中持《中国共产党流动党员活动证》的流动党员62名;接收外来流动党员1名。主要呈现出了以下的特点:一是流动党员数量不断增加。2016年,我镇流出党员145名,2017年流出党员1582018年流出党员146名。总的来看,流动党员的数量呈现逐年上升之势。二是流动党员分布面较广。我外出跨省流动党员共92名,占外出流动党员总数的58%,主要在广东、上海、浙江等经济发达地的非公有制企业务工三是流动党员身份比较复杂。从流动党员的构成上看,有农民、工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人员等。

、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从整体上来看,我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措施较有力、方法有创新、效果较突出。但在调研中也发现,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行踪难掌握。流动党员逐年增多,流动范围日益扩大,流动地点不断变化,工作岗位经常变动,客观上增加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难度。加上一些流动党员组织观念淡薄,不愿受约束,外出不领流动党员活动证,即使领了活动证,也不主动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导致了流动党员的去向难掌握,底子难摸清。二是关系难接转。有些流动党员在未设党组织的私企或从事个体经商,组织关系不知转到哪里,户籍所在村级党组织不愿接管或者是党员认为组织关系转到户籍地仍远离工作单位,过组织生活不方便,因此成为“隐性党员”。三是管理难落实。有些党组织设置相对滞后,管理方法不够灵活,造成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加上有些地方党务工作者队伍相对薄弱,一人身兼数职,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四是作用难发挥。有些流动党员长期游离于组织之外,党性意识淡化,一心打工挣钱,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不想发挥党员作用,甚至把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看作是一种负担,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很有限。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过深入调查与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不深。少数党组织对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流动党员规模小、数量少,管不管无关大局。有的认为流动党员四处分散,流动性大,就业形式和从业种类多,情况复杂,对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畏难情绪,导致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主动、不到位、不得力。二是党性观念不强。部分流动党员党性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不强,外出时不愿向党组织报告,不愿暴露党员身份,怕受约束,把自己置于党组织之外。有的“党员意识”逐渐淡漠,忽视党组织生活,平时既不参加所在地的党组织生活,也不向原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情况。由于一些流动党员淡化了党性意识,以致给党组织解决流动党员“四难”现象,增加了不少困难。三是教育管理不力。一些基层党组织重管理轻服务,一味地搞教育、抓管理、提要求,而没有寓教育、管理于有效的服务之中,造成部分流动党员存有抵触情绪,组织归属感不强;个别基层党组织抓流动党员管理停留在应付上级检查的层面,仅是建立一个名册,发放数封公开信,定期收取党费等,工作断断续续,缺乏整体规划和长远目标,教育管理的效果始终不能提高。

  、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建议

  流动党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间流动日趋频繁,外出务工经商和人才流动中的党员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必将成为我国社会生活的常态。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服务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一是走出认识误,解决流动党员“管不管”的问题。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团结凝聚广大流动人员,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在流动党员中,多数是年富力强,具有一技之长,他们在外经风雨、见世面,学到了别人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用好他们,对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意义重大:有利于本地的干部群众更新观念、增长才干,提高致富本领;有利于带动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要改变过去那种认为对流动党员管理无关紧要的错误认识,克服畏难情绪,把这项工作作为事关长远、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切实做到“两个消除”:一是努力消除认识上的误,克服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无关紧要的错误认识,以及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畏难情绪。二是及时消除教育管理中的实际盲,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紧紧抓在手上,逐步解决好对流动党员疏于教育管理的问题。

   二是构筑组织网络,解决流动党员“谁来管”的问题。根据流动党员不同的特点,尽可能的健全和完善组织设置,把流动党员按工作场所、性质分别编入党支部形成一个覆盖面较广的党组织管理网络。首先,进一步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在有一定基础,生产规模比较稳定,特别是用工流动性较强的企业中及时建立党组织;对暂不具备条件的可按行业,就地、就近建立联合支部,接收在企业中务工的流动党员。同时,注重在各种新型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如各种商业协会、生产合作社、劳动就业中心和人才服务中心等,来不断满足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第三,依托村级党组织。在外来务工人员较集中的地区,当地社党组织要将流动党员纳入管理范围,积极组织开展党组织活动,对其进行教育管理。

   三是创新管理机制,解决流动党员“怎么管”的问题。流动党员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流动性强、分布广,要因地制宜,探索灵活有效的管理机制。一要构建四级管理网格。针对流动党员管理上存在的上管下不管,此管彼不管的现象,构建以“市委组织部—基层党委—党支部”位一体流动党员管理网格,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和要求,做到职责明确、组织健全、管理到位,形成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合力,确保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实效。二要推广“双联双管”机制。以街道、社为单位集中开展一次流动党员摸底调查,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及时与流动党员流出地党组织取得联系,明确各自管理职责,做到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双向联系、双向沟通、双向管理,共同解决流动党员管理的“盲”。确保党员不论流动到哪里,都能参加党的生活、得到组织关怀。

   四是多方关心服务,解决流动党员“管得好”的问题。流动党员外出务工,人生地不熟,要倡导“来了哪儿就是哪儿”的理念,引导他们融入企业、融入务工所在地,发挥作用。政治上要更关心。切实保障流动党员应享有的权利,特别是要妥善解决好流动党员参加选举问题。基层党组织要注意把政治素质好、懂经济、会经营、善管理、有开拓进取精神、事业心强、群众拥护的流动党员选拔到领导班子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工作上要更关怀。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做好组织关系接转工作,对外来党员要与本地、本单位的党员一视同仁,充分信任他们,放手使用他们。要积极搭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使“流动党员”始终在党旗下流动,在流动中生辉。生活上要更关照。利用节假日等时间,开座谈会、茶话会及举办各类文体活动,集中慰问流动党员,听取流动党员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发动有能力的党员与流动党员开展“一帮一”、“多帮一”结对活动,解决流动党员实际困难,让他们能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从而保持和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亲和力。


上一篇:【风雨兼程四十年 扬帆奋进新征程】漠沙镇主题党日“党味”浓
下一篇:漠沙镇宣传学习《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

主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77-7011521   联系地址: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桂山街道平山路42号

滇公网安备 53042702000008号 备案号:滇ICP备05002587号    网站标识码:5304270007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