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环境影响 1、废气:施工期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和车辆产生的燃油废气、施工扬尘等,燃油废气污染物主要含CO、SO2、NO2等有害物质,扬尘污染因子主要为TSP。运营期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汽车行驶产生的扬尘。车辆排气中主要污染物是CO、THC、NOx,其污染源类型属分散、流动的线源。 2、废水:施工期废水主要为施工废水和施工生活污水,项目施工涉及水域施工,施工导流工程、围堰施工和拆除、浇筑混凝土及其产生的溢出废水及养护废水;运营期废水主要为桥面径流。 3、噪声:施工期噪声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产生的噪声;运营期噪声主要来源于交通噪声。 固废: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有工程弃渣和生活垃圾;运营期固废主要为车辆洒落物以及行人产生的社会垃圾等。 4、生态影响:查阅相关资料,本项目施工平甸河河段未发现珍稀水生生物。本项目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主要出现在施工阶段。项目涉水施工工程量小,施工期间悬浮泥沙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主要为对浮游生物的影响。悬浮泥沙对浮游生物的影响主要反映在悬浮泥沙将导致水的混浊度增大,透明度降低,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繁殖生长。此外还表现在对浮游动物的生长率、摄食率的影响等。施工期根据基础施工工艺及所处水域自然条件,水流流速较小,悬浮泥沙影响范围有限。由此可推断施工期对作业点附近水域浮游生物有一定影响,但局限在桥墩两侧近距离范围内,且这种影响是暂时的,随着桥梁水中施工结束而消失。施工后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将重新分布、恢复,对区域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生物量、密度、种群结构等不会产生大的影响。施工中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有降雨因素和工程因素。降雨造成土壤浸蚀,工程建设破坏植被、土壤自然结构。为了减少工程建设的水土流失计量,和防治对建设区周围的生态破坏,本方案针对施工期提出编织土袋挡墙。项目水土流失通过上述的防治措施后,不会产生大的影响,项目完成后,区域内植被逐渐恢复,项目所引起的水土流失也减小等。 二、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1、大气环境污染防治:施工期:(1)对施工场地洒水降尘;(2)对于装运含尘物料的运输车辆应加盖蓬布,严格控制物料的洒落;(3)施工单位应根据《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的规定设置现场平面布置图、工程概况牌、安全生产牌、消防保卫牌、文明施工牌、环境保护牌、管理人员名单及监督电话牌等。(4)设置高度2.5米以上的围挡。(5)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易产生扬尘的建筑材料运输时采用防尘布覆盖。并尽量远离敏感点,施工工程中产生的弃渣,应及时清运。(6)遇到干燥、易起尘的土石方作业时,应辅以洒水压尘,尽量缩短起尘操作时间。遇到四级或四级以上大风天气,应停止土方作业。运营期:加强过往车辆管理。 2、水环境污染防治:施工期:(1)建废水收集沉淀池1个,容积为2m³,施工废水和施工生活污水经沉淀处理后回用。(2)项目施工导流时设置围堰,围堰型式采用粘土斜墙铺盖土石围堰。堰身采用土石填筑,粘土斜墙防渗。(3)避开汛期施工。运营期:桥面设置市政管网。 3、声环境污染防治:施工期:(1)选用低噪声设备;(2)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禁止在夜间22点至次日凌晨6点施工。(3)运输车辆低速慢行,禁止鸣笛。运营期:控制行车噪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加强公路交通、公路运输管理,设置禁鸣标志等。 4、固体废弃物:施工期:(1)弃渣运往住建部门指定地点堆放;(2)弃渣临时堆放时应设临时护栏; (3)生活垃圾定点收集后并入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运营期:本项目桥梁两侧共设垃圾箱2个。 5、生态保护措施:(1)为了减少工程建设的水土流失计量,和防治对建设区周围的生态破坏,本方案针对施工期提出编织土袋挡墙;(2)避免汛期施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