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9月,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党委和政府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加快推进我县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全县农业农村经济总体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实现稳中向好、稳中有进。 一、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1-9,月实现农业总产值372410万元,同比增长9.4%,实现农业增加值19.1亿元,同比增长5.6%;实现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5289元,同比增7.5%;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发展,同比增长135.5%。 (一)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平稳增长 1-9月,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241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6.2%,其中,种植业产值199449万元,同比增长11.3%;畜牧业产值126936万元,增长12.3%;渔业1934万元,同比增长8.9%;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7885万元,下降0.1%。从产业结构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服务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53.6%、7.0%、34.1%、0.5%、4.8%,种植业占全部农业产值的半壁江山。 (二)夏粮增产、秋粮丰收在望,“米袋子”不断充实 今年完成夏粮播种面积125065亩,同比增1.4%,单产202公斤/亩,同比增3%,产量2527万公斤,同比增6.4%,实现产值9735万元,同比增12.6%;完成秋粮播种面积414321亩,同比增2.0%。 (三)“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1-9月 ,完成蔬菜种植201297亩,同比增6.4%,单产1399公斤/亩,总产量281528吨,同比增6.7%,实现蔬菜产值58545万元,同比增21.3%。绿汁江片区凭借热区优势,茄果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其中西红柿、茄子蔬菜单产达6500公斤/亩,亩产值达3万元以上,既丰富了“菜篮子”,又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建设步伐;全县猪、牛、羊、家禽存栏呈现“三增一降”趋势,存栏分别为:350485头、75019头、111168只、1559458只,猪、牛、羊分别增长:20.9%、1.8%、3.6%,家禽减少3.8%;猪、牛、羊、家禽出栏呈现同时增长趋势,出栏分别为:394933头、23227头、70612只、3420599只,分别增长:34.2%、4.4%、0.5%、5.8%;猪牛羊禽肉产量44779吨,同比增长19.5%,其中猪肉产量增长25.2%。水产品产量小幅增长,蔬菜和水果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季节性回落,质量安全水平稳定向好。 (四)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较快,“钱袋子”鼓起来 1-9月,据调查队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89元,同比增7.5%,增速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4.3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仍较薄弱 农田水利设施不足,水利化程度不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生产装备水平不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滞后,机耕路、灌溉管网等基础设施不完善,高效率的大中型农业机械难以推广使用,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二)农业产业发展投入不足,需求与投入的矛盾突出 产业发展需求与投入扶持不相适应,扶持力度减弱;重点项目资金拨付慢,缺乏工作经费,影响工作开展和项目推进,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农村劳动力输出量大,农业从业人口文化素质偏低 我县属于劳动力输出大县,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村人才向大中型城市和非农产业流动,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逐年下降,并且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四)产业规模化发展程度较低,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抗风险能力不强,产销脱节、抵御风险能力弱、标准化生产程度低和综合效益低等问题,难于发挥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 (五)大规模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较少 以水果为例,我县知名的水果品牌有以柑橘为主的“褚橙”和“高原王子”,其他大都为农户自产自销,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下一步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继续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 进一步建立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长效投入机制,统筹农田水利、土地综合治理、道路交通和农田开发等项目建设,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二)打牢基础,巩固提高发展后劲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持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及综合竞争力。要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利用,转变发展方式,有效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优化农业内部种植结构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种养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农业种养业、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等一体化发展,增加科技含量,降低成本,提升农产品品牌意识,推动延伸农业产业链,为当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增收途径,有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