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公开目录    >    政府统计公报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二○○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新平县人民政府网 时间:2009-01-09 10:01   点击率:834打印】【关闭

2005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和县委九届三次全会、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持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战略不动摇,围绕建设“生态农业县、基础工业县、加工基地县”三大目标,团结一心,努力工作,“矿电、蔗糖、烤烟、畜禽、旅游”五大产业稳步推进。在遭受历史罕见的高温干旱灾害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采取有力措施抗旱救灾,全县上下众志成城,奋力拼搏,使农村经济发展势头不减,平稳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创历史新高;工业经济迅猛增长,旅游等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国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总量快速增加,运行质量显著提高,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呈现出速度快、效益好、结构日趋合理的可喜局面。全县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的目标任务,为“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 

国民经济总量快速增加,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现价)196576万元,居全市第四位,增长18.3%,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去年增长15.0%,其中:第一产业(农业)增加值 45310万元,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增加值92867万元,第三产业(除一、二产业外的所有行业)增加值58399万元,分别增长5.5 %27.1%6.9%。人均生产总值7310元,比上年增加1148元,增长18.6%。工农业总产值(现价)347230万元,增长30.7%,其中:工业总产值272393万元,增长37.8%。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1541万元,增长57.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166万元,增长55.5%,完成地方财政支出41936万元,增长16.2%。年末全社会劳动者人数165911人,比去年增加1418人,增长0.9%,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为124957人、11801人、29153人,占劳动力总数的75.3%7.1%17.6%

二、农村经济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结构优化为目标,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步推进民心工程建设;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全县上下众志成城,战胜了50年不遇的旱灾,农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现价)74837万元,增长9.9%,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现价)238022万元,增长15.9%,其中:非农行业产值163185万元,增长18.9%,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68.5%。年末乡村从业人员147810人,增长0.7%,其中:从事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分别为124452人、6043人、17315人,占劳动力总数的84.2%4.1%11.7%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单 位

绝对数

增长(%

     

万公斤

7099

10.5

   #:大春

万公斤

6237

9.2

      小春

万公斤

862

21.8

     

万公斤

1082

-6.9

     

616778

-17.5

     

万公斤

165

19.6

     

万公斤

5287

12.5

     

万公斤

1877

19.4

     

万公斤

31.7

 30.5

     

533

-6.3

     

2318

34.5

     

197

-1.0

林业工作以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为目标,以退耕还林、森林防火为工作重点,造管并重,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2005年,全县共完成造林面积 7.4万亩,完成计划任务数的100 %, 其中:退耕还林项目工程灭荒造林完成2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公益林项目飞播造林完成 4.3万亩,累计封山育林 12.4万亩,全民义务植树52.5万株。投入造林资金941万元。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扎实有力,成效明显。全年共发生森林火警火灾139起,过火面积      2963公顷,受灾面积446公顷。森林覆盖率54.5 %。全年实现林业总产值5831万元,增长49.9%,增加值2890万元,增长33.2%,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6.4%

畜牧业生产狠抓规模养殖,良种推广,疫病防治,效益显著。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现价)24681万元,增长17.8%,增加值11420万元,增长11.0%,占第一产业增加值25.2%

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如下:


  

  绝对数

   增长(%

肉蛋奶总产量

万公斤

2410

8.9

   #:猪肉产量

万公斤

1674

7.0

生猪年内出栏

205895

8.1

生猪年末存栏

224450

3.1

  大牲畜年内出栏

22735

15.8

  大牲畜年末存栏

83485

2.0

  山绵羊年内出栏

47456

11.0

  山绵羊年末存栏

85262

3.1

 家禽年内出栏

1589545

24.5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夯实了发展基础。全县年末实有耕地322725亩,比去年增长0.1%,人均占有耕地1.2亩,农民人均耕地1.39亩。建成小水窖2033口,沼气池5376口,坡耕地整治19353亩。农业机械总动力13232万瓦特,大中型拖拉机1268台,小型拖拉机4751台。全年化肥施用量60967吨,增长1.5%,农药使用量188吨,下降23.0%,农村用电量5563万千瓦时,增长41.4%,稳产高产基本农田105252亩,其中:亩产1000公斤以上的12359,亩产750-999        公斤      的18842亩。年末拥有水库、坝塘549座,总库容13245万立方米,蓄水量9995万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2座,库容5620万立方米,蓄水量4563万立方米。水利有效灌溉面积177122,水利化程度59.36%,比去年上升0.87个百分点。

渔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750吨,增长3.4%,实现渔业产值(现价)820万元,增长7.0%,增加值478万元,增长1.7%

乡镇企业稳步发展。年末乡镇企业共有6192个,增长12.4%,从业人员18351人,增长7.9%,实现营业收入187224万元,增长10.9%,现价总产值162154万元,增长14.5%,现价工业总产值119319万元,增长25.6%,利税总额实现13773万元。

扶贫工作有效推进。实施了41个以自然村为单位的整村推进、建兴乡建兴村标准化综合扶贫、扬武丕且莫扶贫攻坚、结对帮扶等扶贫项目,投入扶贫资金942.6万元。贫困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迅猛发展,效益显著。2005年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272393万元,增长37.8%,其中:个体私营经济128063万元,增长8.6%。实现增加值76640万元,增长37.4%。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3个,亏损企业7个,亏损总额659万元,比去年减亏863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51693万元,增长43.4%,现价工业增加值73535万元,增长48.3%。利税总额23033万元,比去年增加5183万元,增长29.0倍。年末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399811万元,增长35.5%,流动资产平均余额143497万元,增长34.1%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绝对数

  增长(%

 

   

86084

11.3

   

千升

4991

46.1

糖果糕点

728

58.3

   

万件

4.4

-74.1

发 电 量

万度

13103

-20.7

浆 板 纸

8290

21.7

机 制 纸

126

-79.4

   

58000

93.3

铜 选 矿

33276

38.6

铁矿石(原矿量)

1121036

8.2

   

236039

-3.9

   

205231

24.2

   

万吨

14.59

-6.0

   

立方米

6222

-7.9

   

2910

-11.7

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创历史最高水平,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6479万元,增长24.5%,其中:国有经济单位投资完成52330万元,增长75.9%,城乡私人投资完成13618万元,增长37.4%,其它单位投资完成16304万元,下降33.3%。基本建设57597万元,增长97.8%。第一产业完成11597万元,增长2.4%,第二产业完成62326万元,增长96.2%,第三产业完成22556万元,下降46.7%。全年房屋施工面积35.0万平方米,下降5.7%,房屋竣工面积25.3        万平方米      ,下降16.2%,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33710万元,下降38.1%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受居民收入增加,消费信心日益增强的带动,消费品市场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0347万元,增长9.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3506万元,下降4.2%,集体及股份合作2860万元,增长3.1%,个体私营经济28861万元,增长13.2%。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实现29748万元,增长8.0%,餐饮业实现10049万元,增长11.9%。全年实现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现价)11787万元,增长8.0%,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547万元,增长8.0%

市场物价上涨。受粮食、原材料、能源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2%,其中:电力上涨18.4%;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9.4%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

公路建设和养护成效明显,干线公路改造进展顺利,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年末公路通车里程4941公里,其中:省管公路      330        公里      ,县乡公路      455        公里      ,乡村公路1700 公里,村组公路2237公里。公路密度117公里/百平方公里。年末拥有各种汽车1602辆,增长18.3%,其中:私人汽车1263辆。客运量77万人,客运周转量6698万人/公里,增长8.7%

邮政电信进一步发展,电话普及率明显提高。全年报刊杂志累计发行78万份,函件14万件,报刊期发数1.3万份。电话机总数67967部,增长18.7%,其中:住宅电话12751部,下降6.9%,移动电话38232部,增长25.9%。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11.1部,移动电话14.2部。电话普及率25.3/百人,比去年提高了19.3个百分点。

七、对外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和旅游

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05,完成国内经协项目6项,项目总投资13826万元,实际到位资金51885万元,增长34.3%。外贸出口29万美元,委托出口732万美元。

非公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年末全县共有个体私营企业5781户,比去年减少210户,下降3.5%,其中:私营企业134户。总产值实现152034万元,增长22.2%,上缴税金7432万元,增长20.9%。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60251万元,增长18.2%,占全县生产总值的30.7%

花腰傣品牌打造取得新进展,效应日趋显现,旅游业不断发展。全年接待游客30.9万人,增长7.5%,实现总收入7162万元,增长12.0%,增加值2370万元,增长12.0%,占生产总值的2.0%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工作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和“适度从紧、量入为出、保重点、保机构运转”的原则,狠抓财源建设,依法治税,量力而行,量财办事,积极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合理安排有限的财政资金,保证了职工工资发放、机关运转、社会稳定和重点项目支出的需要。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1541万元,增长57.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166万元,增长55.5%,增值税完成4033万元,增长63.9%,烤烟税完成1979万元,下降11.7%。县本级收入11968万元,增长94.8%,县以下收入4198万元,下降1.2%。国税收入17371万元,增长54.4%,地税收入10005万元,增长28.6%。完成地方财政支出41936万元,增长16.2%,其中:县级支出35021万元,增长19.0%,县以下支出6915万元,增长3.7%,教育支出9368万元,增长0.1%

金融业运行平稳,存贷款余额双增长,存贷比率下降。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65539万元,增长11.3%,贷款余额79401万元,增长3.1%,存贷比率48.0%,比去年下降了3.8个百分点;现金收入352954万元,增长20.8%,现金支出387073万元,增长19.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00602万元,增长13.5%,人均储蓄3726元,增长13.5%

年末保险承保金额431906万元,增长96.0%,其中:人寿保险1748万元,财产保险430158万元。保险业务收入3546万元,增长14.4%。保险赔偿支出931万元,增长9.2%

九、科技和教育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科普工作得到加强。全县有县级科普学(协)会10个,会员685人,村级科普协会120个,会员1200人,有种植、养殖等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2个,会员2590,形成了县乡村四级网络。举办绿色证书培训班39次,培训2419人,获得证书2149人。年末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160人,比去年增加49人,增长1.2%。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9.6%,比去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不含教学点)165所,其中:高中2,职业高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初中14所,小学123所,幼儿园24所,其中:民办幼儿园21所。教职员工3135人,其中:小学1685人。专任教师2516人,其中:小学1556人。在校学生35078人,增长1.9%,其中:小学20814人,增长12.4%。毕业学生8360人,其中:小学298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58%,小学巩固率99.8%,小学升学率101.47%,初中升学率53.86%,高中升学率70.52%。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关心下一代工作深入具体,全年共开展主旋律教育报告77场次,受教育人数26107人;开展法治教育72场次,受教育人数65868人;组织农村青年科技培训44期,受训人数6520人。

十、文化、广电、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丰富多彩,健康活跃。成功举办首届聂耳母亲节,花腰傣等民族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全县共有电影放映单位4个,放映场次418场,观众8万人次。文艺表演团体1个,艺术表演88场,观众6万人次,图书馆1个。图书发行115万册,发行收入602万元。

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升级改造步伐加快,收听收看质量明显提高。全县共有电视用户25600户,地面卫星接收站443座,广播覆盖率98.5%,电视覆盖率98.9%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农村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卫生机构17个(县级6个),私立医院1个,医院床位568张,卫生技术人员524人,其中:护师护士148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9人,每一名卫生技术人员负担人数513人。村级卫生所119个,乡村医生334人。

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体育事业成效显著,创建小康体育特色县通过验收。全年共举办各级各类运动会52次。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173次,获市级以上奖牌20枚。全县体育人口124102人。中小学生体育达标率99.9%

十一、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

环境保护成效明显。2005年共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40件,环评执行率达到100%;进行环境监察801次计2400人次,处罚不正常使用污染治理设施的企业2起,查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3起;发生环境污染纠纷25起,处理25起,处理率达100%;征收排污费110万余元。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县城旧城改造项目进展顺利,主要街道进一步硬化和美化。2005年,县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4.5平方公里,城镇道路长度32公里,道路面积68万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50公顷,人均15平方米,路灯1039盏。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2005年末,村民(社区)委员会120个,村民小组1460个,全县总户数73106户,增长0.1%,其中:乡村总户数59136户,农业户数56041户。总人口268346人,下降0.4%,其中:乡村总人口243539人,非农业人口36162人,下降0.3%;彝族傣族人口171722人,增长0.3%,占全县总人口的64.0%。年内出生人口3077人,出生率11.44‰,死亡人口1265人,死亡率4.70‰,人口自然增长率6.74‰,比去年上升4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质量提高。年末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3638人,比去年增长5.8 %,其中:国有经济单位10331人,增长13.4%。全年共发放职工工资24672万元,增长21.7%,其中:国有经济单位20157万元,增长22.3%。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17974元,增长10.3 %,其中:国有经济单位19620,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3841元,增长11.7%,纯收入2688元,增长11.1%,可支配收入2662元,增长11.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65,增长10.8%。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8995元,增长10.2%,人均可支配收入8129元,增长12.6%。自来水受益村数120个;通汽车村数120个,村民小组1374个;通电村数120个,村民小组1445个;通电话村数120个。

社会保障事业得到加强,劳务输出、再就业工作稳步有效。年末全县共有 31761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其中:农村19571人;10437人参加失业保险,14744人参加医疗保险,10693人参加职工医疗互助活动。全年有36684907名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补助,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388万元,增长4.6%1600 5300人农民领取低保粮47.7        万公斤      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1085,增长42.2%,876名下岗失业人员中有812名实现再就业,其中:“4050”人员 102,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92.7%,城镇登记失业率2.2%

出处: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玉溪市新平县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 发布人:杨宏昌
上一篇:二○○八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下一篇:二○一一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主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77-7011521   联系地址: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桂山街道平山路42号

滇公网安备 53042702000008号 备案号:滇ICP备05002587号    网站标识码:5304270007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