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沙镇农田‘白色污染’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来源:新平县人民政府网 时间:2018-12-22 00:12   点击率:43打印】【关闭

“成也地膜,败也地膜”。曾经作为农业生产推动器的地膜,如今成了重要的土壤污染源之一,经过30余年的“累积”,曾经被称为农业发展助推器的农用地膜已显现出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构成的威胁。

农田里的地膜,人们已经司空见惯。地膜是一种塑料薄膜,铺上它,可以增温、保湿、保土、保肥、防虫等等。尤其是我镇反季节蔬菜种植,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但地膜在备受农民喜爱的同时,近几年却越发成为农民的烦心事儿。残膜逐年累积,危害土壤地力,残膜累积还阻碍水分疏导,残膜过多越来越影响作物生长,影响了产量,此外,残膜还导致土壤板结。但新地膜的推广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

 一、“喜旧”不“喜新”,新地膜推广遇难

为提高残膜回收率,我国农用地膜从5月1日起实施强制性国标,新国标将地膜最低厚度从0.008毫米提高到0.01毫米。然而受地膜成本增加影响,大多数农民更倾向于用旧地膜。

新国标地膜。每卷10公斤的地膜120元左右,旧国标膜能铺地四五亩,而同样重量的新国标膜只能铺两三亩地,大家肯定喜欢花同样的钱、铺更多的地。地膜支出占种地成本1/4,使用新国标膜亩均多支出二三十元。于是,目前遇到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尽管大家知道旧国标膜的危害,但面对眼前实际的经济账,还是会选择用旧国标膜。

二、“无补”就“无利”,残膜回收缺动力

新国标将地膜最低厚度从0.008毫米提高到0.01毫米,但我国目前主要使用的仍是0.005~0.01毫米之间的超薄地膜,既难以回收,也不可降解。

地膜残留一方面因为旧国标膜太薄、易破碎,另一方面因为残膜回收无利可图,各方积极性不高。每年春天覆膜,由于地膜太薄,秋收时一碰就碎了。有的人会拾掇一下残膜,大多数人干脆用旋耕机直接把残膜翻到地里。如此一来,原来保护农作物生长的薄膜,却沦为了土地中难以降解的“白色污染”。残膜清理费时耗力,每人每天最多清理5亩地。旧国标膜易破碎,回收率低,收到的残膜也就卖个二三十元,连人工成本都赚不回来,根本没人干。即使新国标膜能达到80%回收率,5亩地的残膜收入合计为62元至90元,与当地日均120元的人工成本比,利润依然微薄甚至赔钱。面对地膜变“地魔”的困境,农民们都呼吁需要国家支持。“如果国家没有补贴,人工回收残膜无利可图,大家积极性不高。”残膜回收是一项受累不讨好的工作,几乎没有经济效益,每斤残膜自身价值也就五六毛钱,加上运输、分拣、清洗等费用,每斤残膜回收成本涨到了2块多。回收残膜70%都是国家项目资金支持,否则企业根本无力开展这项工作。

三、“减存”难“消存”,残膜存量消减困难

农田残膜一方面是历年累积下来的存量残膜,一方面是每年产生的增量残膜,我镇旧国标膜回收率不足10%,新国标膜的执行,希望能够起到减少每年新增残膜数量的作用,但无法改变残膜累积的大趋势。同时,对于存量残膜,目前尚无有效清理的技术和措施。现在部分地区开始尝试使用多种可降解膜:一种是在地膜原料中加入可降解母料,这种地膜仅把地膜降解成小颗粒,生态效益不大;一种是光降解膜,由于其经常提前降解,覆膜作用无法很好发挥;还有一种是全生物可降解膜,使用效果最好。早日研究出便宜可行的“让地膜化在地里”的技术,对农业生产“白色革命”的覆膜技术进行“再革命”,从根本上治理农田白色污染。面对这种情况,建立起切实可行的残膜回收机制,国家财政予以支持,以及研发可以对农业生产“白色革命”的覆膜技术进行“再革命”的新型可降解薄膜技术,都迫在眉睫。农田白色污染,危害的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的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我们同样呼吁,国家以及相关单位,能加强重视地膜问题,早日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上一篇:漠沙镇宣传学习《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
下一篇:岁末年初漠沙镇森林防火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建议

主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77-7011521   联系地址: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桂山街道平山路42号

滇公网安备 53042702000008号 备案号:滇ICP备05002587号    网站标识码:5304270007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