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很时间来,面对官方媒体报道的基层干部工作辛苦、生活困难等诸多问题,网友们总习惯戴着“怀疑的眼镜”来加以揣测。但这一次,云南楚雄一位“80后”干部“满头白发”的公示照片,却恰恰为基层干部的辛苦“正了名”,更为一直以来被深深误解的干部形象“发了声”。 有网友惊呼,“30多长得像60多,生活到底把他怎么了?”但作为一名同样在基层工作的人,我心里乡镇,其实这就是大多数基层干部当下的生存状态,是他们“本来的样子”。就在今年年初,人民日报曾对基层干部现状进行过一次深度调查。结果显示,“5+2,白+黑”“早中晚,努力干,周末无休”早已是基层干部工作的常态,而“喝喝茶,看看报”“人浮于事待遇好”却依然是社会大众对基层干部的“画像”,闻之不免令人伤感。 面对生活的困顿和社会的误解,很多基层干部出现了激情衰退、工作热情降低的现象。面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是收入增长乏力,与经济发展不相适。 在2017年的脱贫攻坚工作中,经过一年的奋战,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之在村组干部中也逐渐出现了一个现象,许多村上的小组长纷纷辞职,或者没辞职的也总是抱着辞职的想法在工作。面对这一现象,在下村的途中,闲暇之余和几个小组长聊起了这一话题。一个小组长说:“天天脱贫攻坚填表格,家里的玉米早就烂在地里没人收,一个月就有三四百块的补贴,叫我们怎么干,如果像你们公务员一样,一个月有四五千的工资,我也不想辞职啊”!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么低的收入,连基本的生活都没有保障,如何想着去干工作呢? 二是社保机制乏力,离职后生活没着落。 2016年经过村(社区)经过换届选举,小坝多村的“班子成员”在漠沙镇18各村(社区)中算是年轻的村干部,2019年面临着下一次换届,按理来说,经过三年的工作对村上的事情应该得心应手,应该想着这一届怎么为群众来办事,但当我们问到这一届是否还想留在村上的时候,很多认得回答是不愿意。究其原因,年轻人认为,在村上工资就这么大一点,基本社会保障福利也没有享受到,以后要是选不上了连个发展的机会都没有,还不如乘早出去,去干一些其他事情或许还有可为。 三是力量配置乏力,超负荷运转情况突出。 有没有人帮乡镇的干部统计过,一年要接受多少上级部门的检查,没有统计过,是的,不计其数。单我们漠沙大沐浴景区问题整改一项工作,市县宣传部、旅游局、发改局的领导来了一波又一波,三天两拨,一天一回,汇报材料写了几十稿,最大的感觉是干活的没有检查的多,疲于应付。乡镇公务员最怕的是12月,各个单位的考核,各项指标一对照,材料要凑够一整本,更有甚者各乡镇比学赶超,一二十本还觉得我们的最少,年底就是疯狂的补材料找痕迹。各个单位必须要规范成册,否则体现出对该项工作的不够重视,要被扣分。 四是正向激励乏力,晋升选拔渠道狭窄。 缺乏奋进的干事氛围。部分老干部倚老卖老,不干事,基层繁杂的工作压在年轻干部身上,公务员工资又是逐年逐级增加,造成老干部工资高,不干事,年轻人又苦又累,工资低。严重挫伤年轻人的工作积极性。虽然出台了整治清查吃空饷的政策文件,但由于某些利益关系,实际可操作性不强。乡镇补贴的均等化,造成偏远乡镇人心不稳,比如新平的平甸,桂山和者竜、平掌一个在县城,一个要三四个小时的车程,同样领500块的乡镇补贴,有能力有资源的都想往平甸这些乡镇调。 五是集体经济乏力,奖励促进效果不佳。 在漠沙的18各村(社区)中,有许多村是没有集体济来源的,这就导致了村组一级没有相应经费来进行奖励,这也就造成了许多村(社区)在面对工作的时候总是抱着“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想法。疲于应付,消极对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