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沙镇下辖18个村(社区),284个村(居)民小组,辖区面积678.2平方公里,人口达13091户、47766人,镇域内居住着傣族、彝族、哈尼族、苗族、白族、回族、拉祜族等11个民族。到2018年年底全镇达到脱贫出列标准有1个贫困村,达到脱贫标准贫困户达到160户512人,未达到脱贫标准的有3户9人,全镇贫困发生率降到0.02%。 2018年来,漠沙镇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中央、省市县的决策部署,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抓紧抓实。围绕贫困村出列退出及实现贫困人口脱贫退出的目标,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标准,以精准施策、提质增效为主线,以夯实基础为重点,以推进重点项目和专项行动为抓手,以问题整改为契机,突出重点、主攻难点、破解堵点,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取得显著成效。但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条件差、产业发展难以成规模、少数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严重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可能导致贫困户脱贫出列后重新返贫现象,只有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贫困户才能稳定持续脱贫发展。为此,漠沙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提高政治站位,明确政治责任,强化政治担当,把树牢“四个意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落实到脱贫攻坚具体行动上,压实各层各级责任,认真落实农村危房改造、产业扶贫等项目实施,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和“695”指标,深化脱贫攻坚再认识,正视脱贫问题差距,压紧压实工作责任。 一、当前面临返贫风险的主要因素 1.漠沙镇163户贫困户主要分布在胜利村、和平村、黎明村、小坝多村等地区,这些地区属高寒地区,山高坡陡,基础设施差,地质灾害频发,没有支撑群众发展的主导产业,客观条件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贫困户就地发展实现增收难,从而增加了返贫风险。 2.全镇享受低保、分散供养的贫困户有60户138人,享受残疾人补助的有74人。劳动力缺少、因病、因残致贫现象突出,群众底子薄、办法少、自身发展能力弱,贫困户脱贫后持续增收难,从而增加了返贫风险。 3.163户贫困户涉及15个村(社区)90余个村民小组,分散严重,群众对资金、技术的需求量大,无成本大规模发展养殖和种植产业,难以发展大规模集中的产业项目。 4.帮扶措施单一、帮扶成效不够明显。在对建档立卡户的帮扶措施上没有真正形成产业,很多时候停留在发放生产物资、发放猪、牛、羊的层面,很少考虑是否能为建档立卡户带来长久效益。 5.部分群众存在安于现状,上进心不强,脱贫后发展愿望不强烈,主动寻求脱贫增收的门路少,对政策持观望态度,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二、对策建议 1.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化脱贫攻坚的再认识 把提高政治站位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当中,明确政治责任,强化政治担当,把树牢“四个意识”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落实到脱贫攻坚具体行动上,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带领干部群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决战决胜,不折不扣完成任务,以实实在在的脱贫成效检验“四个意识”。 2.实施增收项目,巩固脱贫成效 坚持以《漠沙镇脱贫攻坚项目库(2018—2020年)》为引领,统筹整合使用涉农财政资金,大力实施增收项目。一是实施产业增收项目。通过补助种苗、农用物资、畜禽幼崽等方式,继续发展一些生长周期短、经济效益高的生态产业。二是实施就业扶贫项目。针对贫困户中劳动力充足的家庭,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每年有计划地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拓宽就业创业渠道。鼓励贫困户家中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务工收入,稳定经济收入来源,提高生活质量。 3.持续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活动 挂包干部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资源优势,采取多种方式,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自强不息、诚实守信、脱贫光荣的思想观念和感恩意识,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党的感恩之心,转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觉意愿和行动。让贫困户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和培训,积极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自觉担当,主动作为,与贫困户一起认真谋划产业发展思路,不断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