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平县平甸乡磨皮花鼓舞


来源:新平县人民政府网 时间:2020-12-25 16:12   点击率:654打印】【关闭

新平县平甸乡磨皮村是一个古老的彝族村,位于县城西南面,距县城30公里,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彝族占90%以上。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中,依然传承着许多古老的文化习俗。如彝文古籍、彝文碑石,手工艺方面有彝族服装服饰、刺绣,农耕文化习俗中的祭竜、祭田、祭水等崇尚自然的祭祀活动,传统人生仪礼中的“吃花酒”、婚俗、丧俗,歌舞文化中的磨皮花鼓舞、烟盒舞、四弦舞,阿色调、阿哩调,节日文化中的火把节,以及神秘的毕摩(呗玛)文化等。

“磨皮花鼓”是平甸乡磨皮村彝族花鼓舞的专用名词。它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包括其他地区的彝族)的鼓舞有很大的区别,形成了磨皮独特的鼓舞风格。汉族鼓舞热情奔放,傣族鼓舞优雅潇洒,佤族鼓舞幽远古朴等等,而磨皮花鼓则威武豪放、庄重洒脱。它浓缩了古代战争的情景,演绎了古代部落征战的过程,再现了激烈战争的场面。

相传古时候,磨皮一带的先民们以部落为阵,村自为阵,筑墙习武,抵御外来的侵略。习武时,村民们曾学着箐鸡的跳跃、扑打、追逐等动作,所以手持箐鸡尾的人是后来花鼓舞的指挥者。过去,部落之间,村与村之间,或与外族之间多次发生械斗,磨皮村发生过多次争斗。村民们只要听到出征的牛角号,就英勇抗击外来之敌。或跋山涉水、或设阵伏击、或包围敌人。男子们冲在前面勇敢拼杀、刀枪飞舞,妇女们紧随其后击鼓助阵,呐喊助威,战场上刀光剑影,鼓声振天。打败了入侵之敌胜利归来后,全寨男女老少一齐起舞欢庆,通宵达旦。后人们为了纪念当年的抗敌英雄,纪念为保卫山寨而战的情景和场面,通过艺术编创,逐渐演绎成了现在的“磨皮花鼓”。

磨皮一带除了古时争斗较多外,与外来的交往也较多。虽然地理位置较为闭塞,但与周边民族,特别是与周边彝族同胞的文化交流较为频繁,成为彝族文化底蕴较为深厚的地区之一。彝文典籍保留较多,彝族医药较有影响,彝族风俗、祭祀等保留较完善,其中花鼓舞就是一个出自当地,又与周边文化相融(如与鲁奎山一带的古典祭祀舞蹈“踩尖刀草”相互借鉴、交融)而发展至今的一个文化品牌。

旧时在打仗出征前,要举行祭拜仪式,以保佑战争的胜利,这个习俗保留至今,反映在每年的跳花鼓舞之前。每年的农历二月第一个属虎日,是当年跳花鼓舞的开始日,在跳花鼓的头天要宰杀一头牛,在舞蹈所需的大刀、叉等道具上都要滴上牛血,领头者对四方进行祭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拜祖宗,四拜族人,仪式结束方能起舞。磨皮花鼓舞有纪念古人,怀念先人,继承先人古训,凝聚人心,激发斗志的宗旨。它代代相传,鼓舞后人,增强村民们团结奋进,战胜困难的信心。

磨皮花鼓舞必须要有15人以上方能进行。表演时男性持兵器舞蹈,兵器有:大刀、双刀、勾镰、二节棍、长矛、三尖叉戟,这些兵器上都分别扎上红绿布条;女性腰系红绸,身背花鼓,右手执鼓棒,左手执白毛巾;领舞者是一名左手持一根扎有白鹇翎和箐鸡尾木棒,右手持白毛巾的男子口吹牛角号指挥领舞。指挥者用事先规定的牛角号声音的长短、次数的多少来指挥整个舞蹈的场面、节奏、动作的变换。现在都用哨子来指挥,牛角号现已不用。磨皮花鼓舞的乐器是打击乐,用大鼓、腰鼓、锣、铓、钹伴奏,按指挥和舞蹈的要求分轻、重、缓、急、快、慢贯穿整个舞蹈。磨皮花鼓舞层次分明,有烘托气氛、激发热情、振奋人心的前奏表演,有喊声阵阵、刀枪相击的动人场面,有“出征”、“跋山涉水”、“设阵埋伏”、“包围敌寇”、“勇猛拼杀”、“驱敌出境”、“凯旋归来”、“欢庆胜利”的高潮场面,领舞、独舞、双人舞、集体舞融为一体,佚宕起伏,高潮不断。表演者需手、眼、身、步到位,动作幅度大,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整个表演一环扣一环,丝丝如扣,整个舞蹈威武雄壮、气势磅礴,充分体现了彝族人民勇敢慓悍、耿直豪爽的性格和气质。

磨皮花鼓经历了长时期的演变和发展,一度曾演变为祭祀性专门舞蹈,要择日选点才能表演,后为节庆、喜事或丧事都可用的表演,现在成为可以不分场合、地点的娱乐性表演舞蹈。磨皮花鼓舞在1953年就曾到昆明演出,后来曾多次参加地区和县的比赛并获奖。1979年县人民政府、县委宣传部曾举办了一次全县性民族民间歌舞座谈会,磨皮花鼓作为重点舞蹈进行了现场表演,曾一度掀起了磨皮花鼓研究热。2006年被批准为玉溪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被省民委批准列为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201311月被省人民政府批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现有省级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2名。近年来,磨皮花鼓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中央电视台一频道对磨皮花鼓作了专门报道,省内外电视媒体新闻工作者也纷纷前来采访报道。美国康涅狄格学院艺术系师生、日本文化司官员和学者们等外国朋友也对磨皮花鼓产生浓厚的兴趣,前往实地进行参观、考察,并同村民们一齐舞蹈、切磋技艺。磨皮花鼓将在同外来文化的交流中发展繁荣,大力弘扬民族文化。

近年来,新平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把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为巩固非遗成果,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把磨皮花鼓舞引入校园作为学生课间,并把磨皮小学作为花鼓舞传承基地,目前,有三所村完校把花鼓舞作为学生课间操。通过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使民族歌舞艺术得以发扬光大,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上一篇: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 磨皮村:实干种出幸福生活
下一篇:平甸:姬松茸成为群众增收致富“摇钱菇”

主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77-7011521   联系地址: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桂山街道平山路42号

滇公网安备 53042702000008号 备案号:滇ICP备05002587号    网站标识码:5304270007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