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 磨皮村:实干种出幸福生活


来源:新平县人民政府网 时间:2020-12-31 17:12   点击率:333打印】【关闭

新平县平甸乡磨皮村位于新平县城以西,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山区少数民族聚居村,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891557人,其中99%以上为彝族。多年来,磨皮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甘蔗、烤烟,产业单一、效益低下,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活贫穷,2013年被列为省级贫困村。

IMG_7568.JPG

“我们这里少数民族比较多,老百姓主要依靠种植甘蔗、烤烟为主,而且当时基础设施的条件很差,道路不通也缺水,老百姓很难富起来。”磨皮村村监委主任杨文林告诉记者,为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寻找脱贫致富新路子,磨皮村党总支通过招商引资实现土地规模化流转,建成沃柑标准化种植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高效经济特色农业。

积极引进企业 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出路。”杨文林说,在2013年被评为省级贫困村后,村两委积极谋划寻找出路,依托得天独厚的红土地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发展精品农业,引进“褚橙”“秋香晚芒”落户磨皮,建立“褚橙”磨皮基地4700余亩,特晚熟芒果种植基地1100亩,实现土地流转5800余亩。

DJI_0229.JPG


当记者走进新平褚氏农业有限公司磨皮基地内看到,一颗颗金黄的沃柑挂满果树枝头,这些果实即将在34月份成熟上市。新平褚氏农业有限公司磨皮基地负责人李玉莹告诉记者,现在磨皮村的发展很好,但在几年前都还很落后。“公司2014年的时候进驻到磨皮村,那时候这里的交通条件、水利条件都很差,种出来的作物质量也不是很好,为了公司发展的同时帮助老百姓致富,我们公司把磨皮项目作为一个扶贫开发项目,由公司出资改善这里的交通、水利条件。”李玉莹说,环境的改善极大地推动了产业的发展,整个村子的环境发生了改变,种植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种出来沃柑的品质都大有改变。

IMG_1731.JPG

据了解,新平褚氏农业有限公司磨皮基地土地流转共涉及3个村民小组,127户,2800亩,2020年公司沃柑产量达6300多吨,实现销售收入4000多万元。“从前这里的老百姓平均年收入都只有3万元左右,现在单单在我们公司上班的127户农户的平均年收入都达到了10万元以上。”李玉莹说,许多农户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都告别了土基房住进了新建的水泥房,许多家庭甚至都买了货车、轿车、摩托车三辆车。

DJI_0271.JPG

据李玉莹介绍,为了继续扩大公司的产业价值以及继续为当地老百姓增加收入,公司下一步将在磨皮基地内试种产值更高的无籽沃柑,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帮助当地老百姓继续增收致富。

产业发展助力百姓增收致富

随着沃柑产业逐年发展壮大,磨皮村村民收入年年增长,生产生活条件也在提高。果求莫租小组的李长文2014年时流转了自家的16亩土地,从2014年起他便在新平褚氏农业有限公司磨皮基地内工作,平时除了管护自己负责的14个单元1500多棵果树的同时,李长文还担任技术指导员,为其他负责管护的农户提供技术指导。记者见到李长文时他正在自己负责的区域内忙碌着,他告诉记者,这段时间主要的工作就是修枝,剪去多余的枝条,确保果实的养分供给。

IMG_7567.JPG


“原先只是靠种植烤烟和甘蔗,成本大利润低,每年下来也就只有1万多元的纯收入,出去生活的成本,每年基本上不会有结余。”李长文说,自从土地流转后生活发了巨大改变,每年土地的租金加管护费加提成加工资能有10多万元的收入,收入水平比2014年前整整翻了10个倍。据了解,在果求莫租小组,全村68户农户全部流转了1300多亩土地,绝大部分村民都是在家门口的公司上班,全村68户农户中的66户都建起了新房,享受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同样在磨皮村的沙迷达小组,许多村民在公司打工学习到了种植技术之后便开始自己发展种植,祝新明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原先我一直在公司里上班,这几年间学习到了沃柑的种植技术,所以现在便开始利用剩余的土地开始种植,进一步增加收入。”祝新明告诉记者,今年五月份的时候种下了6500多棵果树,3年后挂果时每棵树能有5-6公斤的产量,这三年期间一定要细心照料好这些果树。杨文林告诉记者,现在在沙迷达小组,共有23户农户开始自己种植沃柑,其中1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主动种植,沃柑产业已经成为帮助老百姓增收致富最有效的途径。

IMG_7715.JPG

近几年来,磨皮村通过党建引领强产业,土地流转促增收,实现53户建档立卡户202人如期脱贫,村民纷纷翻建了新房、开上了轿车,太阳能路灯点亮了千家万户。在产业发展的带动下,全村实现了由省级贫困村到远近闻名的产业发展示范村的“蝶变”。2019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2678万元,比2013970万元增17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896元,比20135867元增86%


上一篇:平甸乡桃孔村:房前屋后填空地 出门就有小花园
下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平县平甸乡磨皮花鼓舞

主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77-7011521   联系地址: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桂山街道平山路42号

滇公网安备 53042702000008号 备案号:滇ICP备05002587号    网站标识码:5304270007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