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新平的农特产品,大家首先会想到是腌菜、核桃、野生蜂蜜等等,当然,除了这些,还有一样,那就是笋丝。我县自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以来,大力发展竹子种植,将一座座荒山变成了竹海,一棵棵小竹笋也成了群众的“摇钱树”,蓬勃发展的竹产业发展成为了我县助农增收的致富产业。 
8月的戛洒依然散发着热的气息,但来到腊戛底村委会,这里却是青山环抱,公路两旁是成片的绿色,远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层层竹海,就连置于其中的村舍、溪流都淹没在这竹的海洋里。一路行来,记者看到当地群众正在山间竹林里采砍竹笋,峨地左小组的何永仙一家也趁着晴好天气,背上背篓忙活在竹林中。何永仙虽说才30岁上下,但经验十分丰富,一眼就能判定出哪里有合适采砍的竹笋。虽说采砍下的竹笋基本要靠肩挑背扛,但收获的喜悦瞬间就挥散了身体的疲乏。何永仙的丈夫罗平告诉记者,把竹笋采砍回家才算是竹笋加工的第一步,要加工成笋丝还有很多复杂的工序。 
罗平说,他家种植竹子有100多亩,从每年的6月份开始采收到9月份结束,三个月间就要采收鲜笋近40吨,加工成笋丝3吨,最多的一天就能加工700公斤;虽说价格会略微波动,但每年仅笋丝就能为他家带来10多万元的收入。 作为新平县竹子种植面积最大的村委会,腊戛底村过去按照传统的耕作方式,耕作着一片片山坡地,日子过得比较艰难。为改善村民生活,腊戛底村结合村情实际和扶贫攻坚工作,因地制宜,调结构、转方式,把竹产业作为全村的富民产业来抓,积极发动群众种植竹子。如今的腊戛底村,土屋和毛坯房少了,水泥楼房变多了,山变绿了,民变富了,竹产业的发展,不仅让这里保住了生态,还走上了一条绿色生态致富的新路子。 
新平县竹子种植历史悠久,资源分布广,发展迅速,尤其在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并启动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等项目建设后,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竹子种植,截至2016年底,全县以‘龙竹’和‘云南甜龙竹’为主的竹子种植总面积达36.15万亩,竹子产值达12025万元。不少农户通过种植竹子摆脱了贫困,竹子产业逐渐成为当地发展致富的支柱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