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中,我县积极探索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新机制,把扶贫车间建到乡村、建到贫困群众家门口,为贫困群众搭建了广阔的就业平台,走出一条企业车间驻村、贫困群众居家就业的新路子。 
记者近日来到戛洒镇曼哈社区的扶贫车间,看到村民们正分工有序的赶制地笼,这些村民中年纪最大的已经有82岁。 

戛洒镇曼哈社区居民普文英告诉我们:“来这里搬点菜钱,闲着也是闲着,来帮帮来做做,老板也是很照顾”。 
记者在车间里转了一圈发现,像普文英这般年纪还在厂里打工的不在少数,今年70岁的罗玲英,从车间建起开始,就一直在这里打工,四个月过去了,她已经能熟练的操作一些简单机械。 



戛洒镇曼哈社区是玉溪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安置搬迁群众586户2196人,其中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98户347人。为解决搬迁群众远离故土,维持原有产业困难的问题,戛洒镇积极探索,加大培训,创造岗位积极帮助搬迁群众由“务农”向“务工”转变。然而,一些年纪偏大、带有残疾或是家有病人需要照顾的贫困户往往被用工单位拒之门外。2019年8月,戛洒镇会同挂包单位玉溪市审计局引进渔网纺织制造企业,以曼哈社区为试点打造地笼加工扶贫车间,开启“居家式”就业模式。 


湖南沅江市润湖渔网纺织制成品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孙杰告诉我们:“像年数比较大的老人,主要是让她找着一些存在感,活得有尊严一点,每个月有个几百元的收入,对她自己来说,能自由的支配,一般都是跟她的子女一起在这里打工,让她有一种存在感吧,老人在心态方面,(对)健康能有一定的帮助”。 

不同于浩浩荡荡流入大中城市的中青年工人,留守在家的贫困村民大多年老体弱,他们无法离乡、无业可就、无力脱贫,成为了扶贫路上难啃的“硬骨头”。新平县依托地笼扶贫车间,引导扶持企业和劳动力精准对接,实现就业并有持续稳定收入、依靠自身实现脱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