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戛洒镇磨刀村引种的新品种——火参果,经过3个多月的实验种植和科学管护,成功挂果,村民们正忙着采收、装箱、发货,一派丰收的景象。 
火参果浑身带刺,长相奇怪,但“身价”不菲。据了解,这浑身带刺、貌似海参的火参果,学名刺角瓜,原产于非洲卡拉哈里沙漠,它表皮非常坚硬,跟榴莲有得一拼,但肉质细腻多籽,口味清甜,食后口留余香,富含维生素C。 
由于戛洒镇磨刀村气候条件较好,常年不落霜,比较适宜种植反季节的火参果,吸引了外地老板纷纷前来培育种植。目前,火参果一亩地种约200株,不掐条,不整枝,单个果重在200克左右,每株可以接50-80个果,一个火参果订单式批发价约在1元左右,每亩种植稳定效益超过1万元。火参果种植基地流转土地约40亩,常年用工约500人次,在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时,也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拓宽了磨刀村的产业发展。 
“我们来到新平戛洒磨刀的达耳小组,租了他们这片地约40亩,种植这个反季节的火参果。因为他们这个地方的气候常年冬季气温是在15°到25°之间,非常适合火参果种植。现在,我们每亩可以种植200棵,每棵的产量在种得好的情况下,可以产到40到50个果子之间;种植这个也相当费工,我们在这个地方反季节可以种两季,就是每年8月到过完年后的农历3月之间,我们可以种个两次,工用得相当多,从种植到采收完,基本每次要用200多个工以上,我们都是村民租地给我们,然后还是找他们来做,愿意来的,无论做得好不好,年轻、年长的,只要愿意来做,我们都接受,做多做少都不怕。至于这个果,我们是订单式的种植,都是老板下单,我们种了以后,采摘了装好箱,老板就过来装车发走了;至于这个果的销往,基本上都是,全国各地的大小旅游景点、大型水果批发市场,只要有水果批发市场的地方,我们都发过去。”火参果种植基地负责人张林说。 接下来戛洒镇将持续推进火参果种植产业,动员更多的农户参与到火参果的种植过程当中,将火参果的产业做大做强,让农业产业有效有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