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新平乡村振兴信息)水塘镇“四个示范创建”乡村振兴迈出坚实一步


来源:新平县人民政府网 时间:2022-04-29 17:04   点击率:23打印】【关闭

近年来,水塘镇党委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县关于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坚决落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按照“试点先行、全面铺开”的工作思路,高标准、高品位推动示范点创建,乡村振兴迈出坚实一步。

突出文化传承,为乡村振兴铸魂赋能。紧紧围绕“喊月亮”民族文化品牌,通过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发展少数民族党员,建强水塘社区哪喊小组民族文化发展坚强堡垒,拾回逐渐远去的“乡味”,让民族产业“有根可寻”。规划整合项目资金,有序推进实施特色民居改造、护栏建设、哪喊月亮广场及古井旁场地硬化等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小组美丽乡村雏形逐渐显现。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成功申报“喊月亮”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举行“喊月亮”民俗文化传承培训1期,积极申报“喊月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小组群众杨萍荣获“喊月亮”传承人称号,组建一支22人花腰傣舞党建文艺队,传承傣族文化、传播党的声音。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等独特的优势资源,积极探索文旅结合产业模式,既让民族风情浓起来,又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image.png

突出民族团结,为乡村振兴凝聚力量。始终贯彻落实民族团结的各项方针政策,水塘社区大窝铺小组村内美丽宜居、养殖小区、集体公益房、文化长廊等基础设施完善、民族风情浓郁,大窝铺小组朝着民族团结和谐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稳步发展。小组抓紧抓实支部建设和队伍建设两个重点,认真落实“1+3”党员联系户制度,用支部带动党员、党员带动群众,形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整体合力。以民族团结示范建设“十百千万”工程为抓手,结合农村危房闲置旧房安心拆除、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振兴工作等重点工作积极建设美丽家园,推进实施人畜分离、村容村貌提升等项目。牢牢抓紧产业发展“牛鼻子”,依托水塘柑橘产业资源优势,发展柑橘种植820余亩;着力推动土地流转,推行“稻花稻菜”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以产业发展提质增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image.png

突出生态宜居,为乡村振兴绘就底色。对照生态宜居要求,现刀村丙额、大口村大田丫口小组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作来落实,积极践行“以党建引领 促生态宜居”新路子,号召党员践行初心使命,广泛凝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思想共识,激发群众对美好乡村环境的向往。丙额小组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切入点,围绕垃圾收集清理、拆除残垣断壁、抓好村内绿化美化等突出问题,建立“组干部+党员+保洁员+群众”工作机制,紧盯问题难点和薄弱环节,撸起袖子加油干,持续推进“党建红”与“乡村绿”深度融合。和丙额小组一样,大田丫口小组结合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项目,在详细摸底、规划的基础上,采取拆、清、改、管等措施,持续推动农村危房闲置旧房安心拆除工作,让农村旧貌换新颜,以点带面全力推进人居环境改善提升,着力构建景美、人和的生态宜居新家园,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image.png

突出治理有效,为乡村振兴筑牢基石。聚焦“治理有效”目标任务,把牢“定盘星”,坚持以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引领乡村治理为指导,让强有力的组织力量贯穿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全过程,铺就水塘社区十二道湾小组乡村治理新路子。以村容村貌提升、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为主攻方向,推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付费制”,巩固完善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实行环境连片整治、风貌连片提升,通过养殖小区及化粪池建设、“厕所革命”、“美丽庭院”创建等,有效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充分发挥村民小组作用,健全乡村治理的自治体系,推选既优秀又服众的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深化法治宣传教育,提高村民普法率,教育引导人民群众知法用法守法。强化乡风道德引领,持续涵养和谐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以“三治融合”提升宜居宜业环境成色,为农村发展注入源源活力。(水塘镇供稿)


上一篇:40.(新平乡村振兴信息)水塘镇“四张生态名片”舒展绿水青山画卷
下一篇:38.(新平乡村振兴信息)水塘镇:邀来“田秀才”,打造“田间课堂”助力乡村振兴

主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77-7011521   联系地址: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桂山街道平山路42号

滇公网安备 53042702000008号 备案号:滇ICP备05002587号    网站标识码:5304270007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