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贪夜蛾危害监测与防治​


来源:新平县人民政府网 时间:2019-02-28 14:02   点击率:151打印】【关闭


草地贪夜蛾危害监测与防治


草地贪夜蛾也称秋黏虫,以幼虫取食叶片,影响植物正常生长。草地贪夜蛾以危害玉米最为严重。据统计,草地贪夜蛾为害可造成玉米减产20%以上,在一些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其为害造成的玉米产量损失更为严重,玉米减产可达70%。2017年9月,国际农业和生物科学中心报道,仅在已被入侵的非洲12个玉米种植国家中,草地贪夜蛾为害造成玉米年减产830万到2060万吨,经济损失高达24.8亿到61.9亿美元。 

2019年1月我省普洱市的江城县、澜沧县,德宏州盈江县发现草地贪夜蛾危害玉米。近日,我县按照省市植保站要求,对草地贪夜蛾主要寄主作物玉米、甘蔗、花生、豇豆等开展了发生情况调查,在漠沙镇曼线村大扒努小组一玉米地块发现有草地贪夜蛾零星发生危害。

一、草地贪夜蛾生物特性

草地贪夜蛾,也称秋粘虫,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属杂食性害虫,其寄主植物广泛,包括玉米、苜蓿、大麦、荞麦、棉花、燕麦、粟、水稻、花生、黑麦草、高粱、甜菜、苏丹草、大豆、烟草、番茄、洋葱、小麦等80余种植物;分为玉米品系(corn strain, C strain)和水稻品系(rice strain, R strain)两种单倍型(Haplotypes),前者主要取食为害玉米、棉花和高粱;后者主要取食为害水稻和各种牧草。这两种单倍型外部形态基本一致,但在性信息素成分、交配行为以及寄主植物范围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

1.生物特性。其成虫具有趋光性,一般在夜间进行迁飞

交配和产卵,卵块通常产在叶片背面;成虫寿命可达两至三周,雌成虫可多次交配产卵,一生可产卵900-1000粒;在适合温度下,卵在2-4天内即可孵化成幼虫;幼虫有6个龄期,高龄幼虫具有自相残杀的习性。一年可发生多代,草地贪夜蛾的适宜发育温度为11~30℃,在28℃条件下,30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个世代,而在低温条件下,需要60-90天才能完成一个世代。没有滞育现象,在美国只能在气候温和的南佛罗里达州和德克萨斯州越冬存活。在气候、寄主条件适合的中、南美洲以及非洲大部,可周年繁殖。

成虫可在几百米的高空中借助风力进行远距离定向迁飞,每晚可飞行100 km;成虫通常在产卵前可迁飞500 km;如果风向风速适宜,迁飞距离会更长,有报道称草地贪夜蛾成虫在30 h内可以从美国的密西西比州迁飞到加拿大南部,长达1600 km距离。

2. 为害状。幼虫期取食部位及为害程度与作物的种类、生育期以及幼虫的龄期密切相关,6龄幼虫为害最为严重;在玉米上,1~3龄幼虫通常隐藏在叶片背面取食,取食后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低龄幼虫还会吐丝,借助风扩散转移到周边的植株上继续为害;4~6龄幼虫对玉米的为害更为严重,取食叶片后形成不规则的长形孔洞,可将整株玉米的叶片取食光,严重时可造成玉米生长点死亡,影响叶片和果穗的正常发育;高龄幼虫还会为害玉米雄穗和果穗。

3. 识别。卵呈圆顶型,直径0.4 mm,高为0.3 mm,通常100~200粒卵堆积成块状,卵上有鳞毛覆盖,初产时为浅绿或白色,孵化前渐变为棕色。初孵幼虫孵化后就开始取食叶片。

幼虫共6龄,体色和体长随龄期而变化,低龄幼虫体色呈绿色或黄色,体长6~9 mm,头呈黑或橙色。高龄幼虫多呈棕色,也有呈黑色或绿色的个体存在,体长30~36 mm,头部呈黑、棕或者橙色,具白色或黄色倒 “Y”型斑。幼虫体表有许多纵行条纹,背中线黄色,背中线两侧各有一条黄色纵条纹,条纹外侧依次是黑色、黄色纵条纹。草地贪夜蛾幼虫最明显的特征是其腹部末节有呈正方形排列的4个黑斑。

老熟幼虫常产在2~8 cm的土壤中化蛹,蛹呈椭圆形,红棕色,长14~18 mm,宽4.5 mm。成虫,翅展 32~40 mm,前翅深棕色,后翅灰白色。       

二、草地贪夜蛾防治

1. 是加强监测。有针对性地在草地贪夜蛾的主要寄主上设立监测点,加强对草地贪夜蛾的监测,及时准确地掌握其在各乡镇的发生与为害程度,为防控提供决策依据。

2. 适时采取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浇水、促进作物健康生长等措施来提高作物本身的抗虫、耐虫性;种植抗草地贪夜蛾的作物品种;调整作物播期使作物易受草地贪夜蛾为害的敏感生育期与其主要发生期错开以减轻为害;将作物与趋避害虫、吸引害虫天敌的其它植物进行间作或轮作。

化学防治。根据田间种群监测及经济为害水平来决定是否需要防治,避免频繁、过量用药;根据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生物学特性选择合适时期进行防治,如低龄幼虫时防治效果好;注意轮换和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方式的杀虫剂,以延缓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的产生。可使用多杀菌素、核型多角体病毒、溴氰虫酰胺、 氟氯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氟虫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等杀虫剂进行药剂防治。


     


 

上一篇:新平县举办芒果生产技术培训会
下一篇:新平县积极开展特色水稻新品种引种评价试验

主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77-7011521   联系地址: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桂山街道平山路42号

滇公网安备 53042702000008号 备案号:滇ICP备05002587号    网站标识码:5304270007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