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藏于哀牢山中的古村落,整个村子都建在倾斜的大石板上。 村前连梯田,村后万重山。 那些古老的土掌房依旧,关牲口的圈舍就在悬崖边上。 特殊的饮水管道让人好奇,究竟这里的人们怎么生活?
探访石板村.阿则左 从乡政府出来,我们直奔哈科底村委会的阿则左,听说这是一个建在大石板上的村子,藏在哀牢山中,鲜为人知。 车子行进在蜿蜒的乡间公路上,道路两旁都是高大的山脉,虽然已是深秋,但还是能看到满眼的绿色。沿着陡峭的山路走了近两个小时后,我们逐渐靠近了石板村的所在地。当来到海拔约2600米的地方时,远处的一个小村庄隐约出现在了我们的视线中。
在岚烟飘渺的云雾包裹下,我们看到,整个村落就像飘在空中,三面是悬崖峭壁,另一面则是一个倾斜近30度的下坡。而村子就是建在了这块倾斜的下坡上,显得摇摇欲坠,似乎随时都会沿着山势滑入深谷。
跟随着龙学支书,我们一行人步行进入了村子,遇到了在这里等候多时的曹文武,他是土生土长的阿则左人,从小在这里生活。 【老厂乡哈科底村阿则左村民曹文武】
解放前更热闹,解放前是在上面的丫口那个地方赶街,后面解放以后又搬下来下面赶街,赶街就是从这里,下面那棵树那里过来就是人在的这里,一直到上面那两个水池那里。这是一块石板,前两年我们才铺起水泥来的,以前是一块石板一直通上去的。 山梁上的村子.阿则左 阿则左,至今有人居住,不过,村中乱石密布,几乎寸草不生,生存环境较为艰苦。看着眼前倾斜的村落,我们不由得对如此奇特的选址产生了好奇。 到了村子里,我们才发现,那个倾斜的下坡,其实是一块完整的石板。 村里全是土掌房,石脚直接砌在了石头上,然后就是土基墙。猪圈、牛圈就用大石块一围,看上去很有原始风情。我们担心这样不经深挖地基的土掌房会不会倒塌。 【老厂乡哈科底村阿则左村民曹文武】 不会,这个地基是稳的,它就没有烂泥,大雨一下来,就把旁边这些泥巴冲干净了。这些都是稳稳的在着的,它不会动,一点都不会动,干净了以后走路也不会滑,然后地震的时候,基本没有听说过震过。 曹文武告诉我们,阿则左是哈科底村的唯一一个汉族村子,村里人全姓曹,只在前几年才搬来两户外姓人家。“阿则左”,也有山梁上居住之意,因村子建在大山梁子上面而得名。但村子里的很多老人却认为是因为小村的四周是悬崖,太窄了,才叫这个名。小村现有33户人家、133人,有20多户人家的房子建盖在石头上。我们无法想象这块能承载一个村庄的石头有多大面积,曹文武也说不清。于是他带着我们来到村西头,在他所说的悬崖边,我们这才看清了这块巨无霸石头的一个侧切面,实际上小村是建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上,整块大石头拔地而起,三面悬崖峭壁,一面是缓坡接着梯田和林地。顺着巨石原有的坡度,建盖的就是这几十户民居。站在村边居高临下放眼望去,四周是层叠的梯田,远望是绿汁江和连绵的群山。
【老厂乡哈科底村阿则左村民曹文武VS记者】 大哥,我看这个房子都已经建在悬崖峭壁边上了,看上去特别危险,这个箐是不是很深? 其实这个箐不是很深,下面那个倒是深的,这个不深。过去对面有条小路下去,那边也有条小路进来,这些地方都能走路的,一直到对面那些地里都可以从这里走的,这些地方不是很深。 那这里可以通往哪儿呢?这里通到对面那个老寨里去了,原来我们做活计的路,就从这里出去了。下面寨子是从下面这些走的,走这里就回来了,上面寨子的,又从上面这条路走回来,很不陡,是这样看着害怕怕呢样。
在和曹大哥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原来村庄的位置并不在这块倾斜的大石板上,而是位于离石板村不远的一处山坡上。
【老厂乡哈科底村阿则左村民曹文武VS记者】 那里我们叫老寨,我们以前阿则左的寨子就在那里了, 哦,旧址是吧? 嗯,旧址,对,对 哦,它是从那边迁过来的? 对,从那边迁过来的,那里出着一处水,在那里好在呢,就在那里盖一幢房子,在那里住。 曾经居住过的老宅叫羊头凹,离阿则左并不远。这里有潺潺的泉水,有一大片连着一大片的农田,无论种植还是养殖,都很方便,适宜居住。 一个是泉水清澈、良田环绕的肥美之所,另一个是土地贫瘠、崎岖不平的危险之地,村民们为什么偏偏离开了地势、环境都适宜居住的老宅,选择在倾斜的石板上建造村落?
【老厂乡哈科底村阿则左村民曹文武】 在了些年以后,下面这个水冬瓜林,以前是满满的一块的,后面就上面出着水,滑坡就滑下去了,那滑坡以后上面不敢在了,他(们)就搬迁出来这里。 原来在老宅下面的土地上能看到一两厘米宽的地裂缝,有的地裂缝有手指宽,形状均呈弧形,是滑坡的典型特征之一,这些地裂缝说明现在它还在往下滑。因而,曹姓先人选择了举家迁移,离开了危险之地,把村子建在了坚硬的石板上,不仅规避了自然灾害的风险,还拥有了天然的地基,这便是人们选择在石板上定居的原因。 石板村.生活 吴莲仙是20多年前嫁到阿则左的,她家的房子也建在石板上,她细细地跟我们描述着一座房子是如何在大石头上建盖起来的。 【老厂乡哈科底村阿则左村民吴莲仙】 我们这里是不会挖石脚,都是石头,石头上面堆上去就是这样盖了。 给稳,你觉得? 稳不稳,梭着一家也没梭着。就是这样盖了。 吴大姐说,在这里建房,跟在其它地方盖房没什么两样,主要 是地面要费点事,因为盖在斜坡上,要挑很多土把地面压实平整好,再铺上专门打来的石块。住了这么多年了,他们没想过要搬出去。 【老厂乡哈科底村阿则左村民吴莲仙】 我们感觉下雨啊,下小雨时,其它地方来的人不好走路,我们又下大雨,干干净净的冲下去,我们就好走路了。 阿则村的面积不大,但由于建在斜坡之上,行走极为费力。在村中走了一圈,我们发现,村子里鲜有植被,饲养的牲畜,是以爬坡能力较强的山羊为主,也没有看到井水和溪流的踪迹。更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家的猪圈,牛圈都建在了悬崖边上。 【老厂乡哈科底村阿则左村民曹文贵VS记者】
那用石头砌起来它稳不稳? 这里稳的,安全的,主要是离家远多了。 这些圈舍虽然不像住人的房子那样讲究,但都经过精心策划,合理布局,这样牲口不至于掉入万丈深渊。 【老厂乡哈科底村阿则左村民曹文贵VS记者】
石头都是从远处拿来的,从下边两公里以外拿来的。 为什么不就地取材呢?你看你们这里周边都有很多石头? 再一个也难取起来,这里这个地方随便不给取材,老人也是这样讲,自己也要这样遵守, 一百多年来,阿则左祖祖辈辈与石相依,感情深厚。在村民眼 中,脚下的大石头是神圣的、牢固的,是他们幸福生活的稳定基石。从古至今村民们建房所用的石材都从村外运进,很少有人去破坏脚下的大石头。 【老厂乡哈科底村阿则左村民曹文武】: 以前老人,我们叫爷爷的,那个爷爷就交待我们,这些石头不能撬,要保护这个环境,以后后代还要在呢。 人与石头相依相存 一百多年来,阿则左祖祖辈辈与石相依,感情深厚。在村民眼中,脚下的大石头是神圣的、牢固的,是他们幸福生活的稳定基石。从古至今村民们建房所用的石材都从村外运进,很少有人去破坏脚下的大石头。 【老厂乡哈科底村阿则左村民曹文武】: 以前老人,我们叫爷爷的,那个爷爷就交待我们,这些石头不能撬,要保护这个环境,以后后代还要在呢。
石板村的石头真是运用得淋漓尽致,石阶、石磨、石槽,连装水的水缸都是用石头凿成的。我们通过走访发现,石板村家家户户似乎都有这样一个装满水的水缸,可是我们并没有在村子附近看到水井和池塘溪流,这些水来自哪里呢? 【老厂乡哈科底村阿则左村民曹文武VS记者】
大哥,这个是什么东西? 这个就是我们以前用来渡水的卷槽了。 卷槽,是吧? 嗯,卷槽。 哦,饮水的。 饮水的卷槽,从上面渡下来,渡进家里吃。 那这个水是从哪里流下来的? 我们从上面村子后面挖沟了以后,来到丫口那里,从上面一直 用卷槽渡下来, 哦,从上面就一直用卷槽把这个水引到村民的家中,供人饮用,那现在还在使用吗? 现在不用了,现在用钢管了, 哦,现在都用水管,那现在这个卷槽是留着用来做什么呢? 现在是用来渡去园子地里,栽地,浇菜水。以前老人就是这样做了留下来的,我们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起来要这么做的。顺着沟一直下来,一条卷槽连到寨子尾,然后到寨子尾,一家用一条竹子卷槽从家里支出来,又渡进水缸里。 原来,在自来水管道安装之前,村民就是用这种原始的方式,利用松木本身含有松油不易腐烂的特性,作为饮水的管材,结合天然的地势高差,将高处的山泉水引到了村里,建立了独特的自来水系。 现在,在村里我们很少能看到年轻人,听村里人说,现在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读书了,留下的都是中老年人,常住的就五六十人。 【老厂乡哈科底村党支部书记龙学】
这个小组是我们哈科底唯一的汉族小组,从解放以来到现在,房屋的面貌改变不算大,但是老一辈的这些老人,它有一个好的想法,就说,不只是苦来的钱用在生活上,建房这一方面,他主要是考虑到孩子后面的幸福生活,培养用在小孩儿这方面。老人有这个想法了以后,大多数小孩儿都争气了,能进入入单位工作的就进入单位工作。进不了单位工作的,多读了几年书以后,视野比较广阔,出去打工的也比较多。 虽然石板村资源匮乏,生活不易,但是很多村民们并不愿放弃,他们用智慧克服了种种困难,将自然环境的劣势转化为优势,饲养爬坡能力较强的山羊,种植抗旱能力强的作物,主动适应石板上生存的条件,最终,这个建在倾斜石板上的村落,不仅成为一处引人注目的景观,而且还无处不彰显着人类在适应自然环境中所迸发的智慧火花。 三面是悬崖峭壁,一面是缓坡连接着梯田和林地。数百年来,阿则左的村民克服了人类生存的种种困难,将自然环境的劣势转化为优势,主动适应在石板上的生存条件,最终在这块石板上建造了村落。在村里我们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他们身上那种乐观和顽强的生活态度,我想这种精神就是源于他们世代依赖和生活的这片大山吧!
监制:曹佳妮 方红萍 节目主管:姜维 责编:杨玉婷
编导:杨娟 撰稿:杨娟 摄像:白健 赵祥明 剪辑:白健 合成:白健 联络:李志芬 外景主持:陈韵伊 演播室主持/配音:孙迪 微信制作:杨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