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厂乡太桥村的旧塘房小组,有一位腿脚不便的老人,在一所稍显简陋的屋子门前,十年如一日地制作着竹筷,在手工制作竹筷技艺日渐失传的老厂,继续书写着老厂乡的手工竹筷篇章。这位老人,就是李家新。 老厂乡目前手工制作竹筷的民间艺人已不足十人,李家新就是其中一位。李家新谈起学习制作竹筷工艺时候说道:“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们旧塘房生产队的队长安排我参加竹筷农副业生产,我当时才25岁,人年轻手脚也利索,两个月不到就学会了。”那时候的李家新是生产队里的生产能手,拿到了生产队最高工分十分,是生产队里大家学习的楷模。 八十年代初,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入历史舞台,李家新分到了自家的田地,靠着种植烤烟、稻谷之类的作物维持生计。生产队退出了历史舞台,手工制作竹筷也暂时退出了李家新的生活。特别是随着1993年老厂乡成立了机器生产竹筷的乡镇企业,由于传统手工竹筷生产过程繁琐,效率低,成本高,在市场上竞争力不足,手工竹筷便慢慢淡出老厂人的饭桌。 手工制作竹筷重新回到李家新的生活是在2005年,那一年,李家新原本平静的生活被一场突如其来的事故打破:李家新在上山砍柴的过程中不慎将右腿弄伤,在得知医疗费用高达十几万的时候,经济窘迫的一家人不得不选择放弃了治疗,导致李家新右腿肢体四级残疾。 “自从右腿残疾,我基本失去了劳动能力,家里重活农活干不动,想要出去打工但是也没人要我。”李家新的生活一度陷入了低谷,但是李家新并没有就此失去生活的意志。“我的腿脚不灵便但是我的双手还很灵活啊,我当时想起年轻时候在生产队制作竹筷的日子,就想重操旧业,重新开始制作竹筷。”李家新笑着和我们说到当时的心境。 每当有人来探访,李家新总是十分热情地向来访的客人介绍手工制作竹筷的技艺,“我想让这份制作竹筷的技艺能够有人传下去,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厂竹乡家家户户的竹筷都是自产自用,然而现在老厂乡的竹筷工艺人越来越少,所幸掌握竹筷技艺的人还有些许,但是年纪也已过百,继承问题迫在眉睫。”李家新在继承老厂竹筷制作工艺方面一直在做着自己的努力,和平时一样,他向我们热情地详细介绍了手工刨制竹筷的七个步骤: 第一步:选竹。李家新介绍道,制作竹筷要用生长两年以上的竹子,“如今我腿脚不灵便,不能像年轻时候一样能爬上竹子,能选择的竹子原料其实不多,在老伴的协助下,一般是挑着容易砍的竹子来制作竹筷。”李家新自己家里种的竹子有一千多棵,看到村民家里有好的竹子原料,也会和村民按照三块钱一棵的价格来购买。 第二步:锯竹。这个步骤需要把竹子的竹筒锯成三十厘米等长,因为要避开竹节,一棵竹子的竹尾部分的竹筒因为长度不足三十厘米所以不用,竹头部分因为竹筒厚度不足以制作竹筷所以也不用,这么一来,一棵竹子能用的部分一般就只有中间那几节。 第三步:破竹。这个步骤需要将一个个锯好的竹筒破成三四瓣不等的竹瓣,再将竹瓣破成大小均等的细长长方体,这时候的细长长方体已经初具竹筷的模型。 第四步,晒竹。晒竹要看天气情况而定,天气晴朗的日子,李家新就在自家院子里晒竹,但是如果天气不好就只能把竹子拿进烤房,待竹子全部蒸发,再从烤房拿出来。 第五步:削竹。这个步骤需要用到方刀和圆刀两个工具,首先是用方刀将竹筷的手握部分削成方形,再拿圆刀将竹筷的入口部分削成圆柱形,最后将竹子手握部分最顶端削成装饰作用的“斜顶”。“削竹这个步骤最讲究力道,力道用得好,炮制出来的筷子就很漂亮”李家新一边娴熟地用圆刀削竹一边向我们介绍道。 第六步:烫花。烫花这个步骤是刨制竹筷比较繁琐的步骤,需要用到火炉、栗炭、钢铁印花板和长棍四种工具。首先要生火把栗炭烧着,再把钢铁印花板放在栗炭上烧热,待这两项工序完成,接下来就可以正式开始烫花工艺,烫花是将竹筷放在印花板上,再用长棍压着竹筷的四面在印花板上用力均匀来回刷一遍,这样一来筷子上的印花就做好了。 第七步:捆筷。李家新一般是十双成一把,十把成一排。这样,竹筷的制作就完成了。 平时,李家新夫妇会把做好的竹筷拿到在老厂集镇和节日活动现场去卖,老厂街上的商铺也会帮着李家新做批发销售。“李家新老人生产的竹筷经久耐用,村民们也喜欢买。考虑到李家新老人腿脚不便还自力更生,削筷是他唯一的劳动收入来源,我们都想力所能及地帮他销售。”老厂街批发商方永军如是说道。 依靠着竹筷的销售,李家新收入可观的时候一年有五六千利润,收入不好的时候一年到头也不足三千。“虽然赚的不算多,但是多少可以补贴家用。其实老厂民间还有一部分人会手工刨制竹筷,但是因为竹筷刨制的程序比较繁琐而且费工费力,卖出去也赚不到几个钱,所以很多人都逐渐放弃了制作竹筷。”李家新如是描述现如今老厂乡手工竹筷生产的没落,神情稍显失落。 如今的李家新已步入花甲之年,右腿肢体四级残疾,却凭借着双手将手工竹筷生产工艺在老厂大地得以继续留存。当你来到旧塘房探访这位老人,他一撅一拐的背影让人看到是俨然是一位生活的巨人,让人不禁眼眶泛红、心头一颤,对这位老人肃然起敬。 通讯员:李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