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法制教育信息约稿 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在上级司法局、教体局、关工委的联合关心支持下,中小学充分利用班会、校会、听报告、法律知识竞赛等教育手段,并用请进来、走出去、结对子的方法,举办普法“手抄报”比赛;通过举办普法系列讲座培训教师;举办“法制课”赛课活动,开展小品表演竞赛活动;聘任派出所领导任中小学法制副校长;系列活动促进了中小学生自觉培养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为造就合格公民、提高中小学生自身素质、推动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存在问题: 一是课时不落实。法制教育进课堂仍然是个没有完全解决的根本性问题。虽然这个问题已经在有关会议和文件中规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在落实过程中却难乎其难。问题就在于:编制教学大纲、规定哪门课进入课堂,并不是市级教委这一机构自己就能做主、决定了的事,必须有省或者国家教委的统一部署。如果自行其是、挤占其他课时安排法制教育课,一则破坏了上级机关的工作安排,没有完成必要课时;二则也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学生负担,造成一些学生家长怨声载道。无论如何都行不通。虽然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点,德育课本中也有部分法制内容,但法制教育的份量显然不足,不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是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实践绝大多数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次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积极性不高,现在的法治课教师多为班主任或其他学科任课教师,其中很多教师可能从来都没有接触过法律,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教学方法便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导致很多教师只能照本宣科,进行填压式教学,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使法治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所以,优化师资队伍,配备具有法律知识的教师从事青少年法制教育势在必行。 三是师资不到位。学校在师资配备上也没有专门法制教育人才,只有政治课教师。虽然政治课教师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法律知识教育,但并不系统、全面;尤其是要面对没有将法制教育作为一个专业来研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该知道和掌握些什么?如何针对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讲授法律知识?如何使学生能够容易接受和掌握?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就在我身边”?等等。而这些问题往往又是关系到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的关键问题。 四是家庭法制教育相当薄弱,本来农村学校家长的素质就相对于偏低,不用说去教育好孩子,自己的生命状态反而成了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反例,他们还没有教会自己的孩子如何遵守纪律,如何学习,只会拼命的去要求孩子们去取得好的成绩。所以我们认为,鼓励家长加强学习,懂得如何配合学校一起教育好孩子,在孩子入学前,对家长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实行家长教育培训合格持证制。 二、措施及办法 1.在根本上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认识是实践的先导。加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提高中小学生法制观念,并非仅仅出于减少、控制在校生犯罪率的需要,它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依法治国战略目标的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必须从根本上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加大法制教育工作宣传力度。学校要通过广播、电视、班会、校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法制教育的宣传,提高教师、学生的学法、懂法、守法意识和积极性。 2.在落实上师资到位、保证课时。学校应当认真做好法制课的有关工作,做到任课有教师,课时有保证。教师在授课中应当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特点、知识结构,用以案说法、以例释法等方式,深入浅出阐释基本法律常识,形象生动地上好每一堂课,使学生学习后能牢记在心,受用终身。 3.在结合上重视“转后”、齐抓共管。加强对后进学生的法制教育,加强帮教队伍建设。充分发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积极参与这一工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使每个后进学生在家有人关心,在社会有人帮助,在学校有人管理,提高后进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进而带动全体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 4.在管理上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学校应当建立并充实法制教育领导小组,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加强法制教育队伍建设。实施“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任课教师课堂抓”的工作格局,做到每季度开一次工作会、每学期开一次研讨会、每学年开一次现场会或经验交流会、每两年开一次总结表彰会,确保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走上正常化、科学化、制度化轨道。 5.在指导上督查评估、提高实效。市普法宣传教育主管机关,应当在适当时机,会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对各区县、中小学法制教育情况进行调研、检查、评估、指导。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良性督查机制,推进法制教育,提高工作实效。 要想在根本上改变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状况,非司法行政和教育两家所能。国家必须着眼于社会进步对人材需求的发展大局,审时度势,转变观念,彻底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彻底改变现有的教材编写体例,融各种需要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于一体,循序渐进,形成梯次;彻底打破现有科目的划分界线,满足学生对任何知识的需求。唯有如此,法制教育才会真正进入课堂,并进入未来建设者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