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人才瓶颈及对策建议


来源:新平县人民政府网 时间:2018-04-19 09:04   点击率:37打印】【关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

近年来,漠沙镇也紧紧围绕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镇情,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坚持高原特色农业富民、民族旅游集贸兴镇、山坝结合全面发展的发展思路,结合“红河谷—绿汁江”综合农业开发的机遇,调结构、促转型、稳增长,不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推进我镇农业发展,力争将漠沙镇打造成为新平县的高原特色农业增长极。

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漠沙农业转型升级发展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人才问题尤为突出。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中国农业农村部部长、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韩长赋表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推动农村人才建设,“没有人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韩长赋强调,在未来的愿景中,一定要实现“三让”,即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没有人才作为支撑要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变得特别困难。目前漠沙镇农业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就遇到了人才的瓶颈。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

(一)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农业生产后备力量匮乏。据统计,在我镇35100人农村劳动者中,高中以上文化的占7%,初中占28.3%,小学及以下文化占64.7%,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10%。留地农民老龄化问题严重,从业人员平均年龄近50岁,且留守人员多为女性,形成农村劳动力单薄,劳动力较弱的现状,制约了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项。

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及农村技术人员缺乏。漠沙作为新平县的农业大镇,农业发展广,但在农技人员配备上却极为欠缺。目前漠沙镇农科站共有工作人员12名,且有部分工作人员被抽调做其他工作,剩下的人员当中真正的技术人员不到一半,给漠沙镇的农技推广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目前虽然每个村配备了一名农技人员,党大部分都属于本村农民,并没有真正掌握相关农业技术,农技素质较低,在农业转型升级及农业发展当中很难起到作用。比如,2017年,漠沙镇曼勒社区引进玫龙蜜瓜试种,因为刚开始栽种,技术不到位,很多农户的玫龙蜜瓜因为灌溉过多,导致玫龙蜜瓜发黄枯萎。在遇到问题时,村上的农技人员因为知识有限没办法解决,而镇上的工作人员又因工作太多,没有及时提出解决办法,导致许多群众玫龙蜜瓜减产,所以今年要群众再栽种玫龙蜜瓜,许多群众都不愿意。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充电”机会甚少,很难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农业科技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人员老化速度过快、知识更新慢,不适应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如:漠沙镇农科站农技推广人员,只有在每年的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培训中可以到市以外省以内的地方交流学习,并且每年仅有2个名额,农科站有农技推广人员12名,相当于是每 6年才能轮回学习一次。漠沙镇18个村(社区),每个行政村设1名农科员,初中以上学历的仅5人,平均年龄已超过45岁,并且每年几乎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基层农技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缺乏活力,知识更新跟不上科技的进步,很难指导现代农业生产。

)产、学、研结合不紧密,一体化水平低。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技术集成率低,农业技术含量不高,科技服务手段不足,利益分配机制不活,基层科技人员待遇偏低。每年至少有很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是也仅限在专家们的论文上,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的不多,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

、对策建议

(一)从农村现有的人才资源中选拔进行培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特别要重视培养选好乡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头人。

(二)要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引来人才,用更加优惠的政策留住人才,用共建共享的机制用好人才。

(三)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要探索新机制,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发挥好各类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


上一篇:大沐浴景区明确六项举措实施整改
下一篇:大型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新平篇》到漠沙镇进行拍摄

主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77-7011521   联系地址: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桂山街道平山路42号

滇公网安备 53042702000008号 备案号:滇ICP备05002587号    网站标识码:5304270007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