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沙镇大寨小组在“四级联创”示范点创建工作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为统领,秉承以组强村的理念,精准施策,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以“组织力量”为乡村注入“人才动能”,夯实乡村振兴“地基”。 选优配强班子成员,依托村“两委”换届的契机,选强配优支部班子,推进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工作,规范开展日常党务工作,加强党支部后备力量储备。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探索“基层治理+网格”的治理模式,建立由小组党支部书记任组长、村民小组长和副组长任网格员的治理网格,将小组54户村民划分为5个小网格,由党员担任网格责任人,细化职责任务,将环境整治、疫情防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工作涵盖于治理网络中,实现“人到格中去、事在格中办、心在格中聚”的网格治理格局。同时,积极践行“一个党员联系十户群众”的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把基层治理为民服务做深做实。定期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一事一议”等会议,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到村务活动中,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村民议事氛围。 以“企业力量”为乡村注入“产业动能”,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大寨小组属于水库移民搬迁点,政府“按照移民工作‘搬得来、稳得住、能发展、会致富’的目标任务,因地制宜发展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施冰糖橙基地开发,村民把自家土地出租,同时,基地吸引当地群众就近务工,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冰糖橙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冰糖橙浇水、剪枝、采摘、等都需要大量人力,村民可以就近到基地务工,实现了村民从“进城务工”到“家门口”打工的转变。曼线村大寨小组以柑橘规模化种植落地为契机,通过土地流转,盘活了“沉睡资产”,使土地不再是赖以生存的“命根子”,而是增加收入的一笔“活资产”。按每户2个劳动力计算,户均年收入均在11万元左右,这样一来,通过土地流转不仅带动了当地的产业提升,也为移民群众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子,促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以“自治力量”为乡村注入“生态动能”,厚植乡村振兴“绿底色”。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持续深入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一是加大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召开“干部规划家乡座谈会”,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用于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硬化道路、修建花园围栏等。二是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在小组活动室周围修建荷塘,除了观赏外,采摘的莲藕可以售卖,养殖的荷花鱼也能吸引游客前来观荷垂钓。三是利用小组道路两旁空地打造小花园,同时将村规民约、环境卫生保洁管理制度和开展环境卫生红黑榜评比上墙,提升群众自觉性和参与度。 
以“文化力量”为乡村注入“精神动能”,唱响乡村振兴“旋律”。 推动乡村振兴,要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底蕴,传承和发展好乡土文化。大寨小组是哈尼族聚集的地方,大力弘扬哈尼民族文化已经成为该地区一张亮丽的名片。为了进一步增强哈尼民族特色文化元素,加强村容村貌建设,小组对房屋外墙进行绘画美化。以传统哈尼文化为主题,将哈尼风俗、田园风光和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打造哈尼特色文化墙。比如有反映哈尼特色的刺绣、对山歌的生活图景;有传承质朴无华、崇德向上的家风古训。此外,小组村民还自发组建文艺团队,通过开展文艺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走进大寨小组,映入眼帘的是宽阔、平坦、整洁的道路,道路两旁的一个个小花园、小绿地被打理得井井有条、墙壁上的彩绘尽显民族风情。远远望去,整个村庄整齐有序,果树飘香。崭新的房屋、富有民族气息的墙画、干净整洁的村庄道路……整个移民村里呈现出欣欣向荣、安居乐业的新气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