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传承、保护工作,让非遗文化薪火相传,漠沙镇以新平县四弦舞协会漠沙分会成立一周年为契机,组织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镇老年大学四弦舞教师普忠带队,镇党群服务中心、宣传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新平县四弦舞协会会员、平安村四弦舞协会会员共70余人参加周年庆典。在庆典活动中,来自各个学会的会员身着独具特色的彝族服饰围成一个圆圈,四弦舞弹奏者手持四弦,拨动着琴弦,彝族歌舞爱好者随着音乐的响起在峨德村委会文化活动广场上欢快地翩翩起舞,在歌舞中促进文化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传承非遗文化。 
四弦舞,彝语称为“叶切比”,意为弹着月琴跳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2017年6月,彝族四弦舞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弦舞乐在新平深深地凝聚了彝族儿女广泛的民族感情、民族文化和民族认同,是彝族儿女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桥梁,彰显着彝族人民睦邻友好、团结发展的气象。 
作为彝族四弦舞的守护人和传承人,普忠老师出生在彝族传统文化大四弦歌舞底蕴深厚、历史悠久、传承人才众多的彝家山寨和弹弦领跳师家庭。30岁开始跟随彝族传统文化四弦歌舞领跳师、家父普家贞学弹弦子,跟随鲁光文师傅学跳四弦。经过9年学弹学跳努力,学会了近20调彝族古老传统四弦调和弹跳舞蹈步伐技巧。2014年学成出师成为一名优秀的四弦歌舞弹弦领跳师。普忠领跳弹弦的弦音手风“清脆、优雅、动听”,四弦舞蹈步伐姿势轻慢欢乐,传承了古人四弦歌舞的古式舞蹈技巧艺术,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见到的广大彝族歌舞爱好者和学徒喜欢跟他学、参与跳。在农闲时节,普老师相约爱好者舞伴们在平安村委辖区小组,漠沙镇峨德村的坡脚、大田小组等地弹弦领跳四弦歌舞娱乐;也会欣然接受村民的特邀到村寨的讨嫁处、乔迁新居处,周岁客户弹弦助兴欢乐跳;在加入漠沙镇老年大学教师队伍以后,普忠在农忙工作之余积极开展四弦舞培训,为四弦舞爱好者传道授业解惑,耐心进行规范培训指教。特别是随着漠沙镇关爱“一老一小”工作的深入开展,普中老师将“老有所乐”和“幼有所育”有机融合,不仅经常邀约村寨里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们一起加入唱跳队伍,在欢歌笑语中填补亲情的情感缺失,同时也让彝家孩童在耳濡目染中把非遗的种子播种在心里,让非遗得到传承,文脉得以赓续。 
下一步,漠沙镇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做好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断创新保护和传承形式,持续壮大非遗保护和传承人才队伍,让非遗文化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