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平甸乡基本情况 平甸乡位于新平县城城郊,与桂山和古城两个街道接壤,地处省道218线、国道213线中间。全乡国土面积435.6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委员会,97个村民小组,116个自然村,共3851户14586人,其中彝族占78%。全乡设1个党委,11个党总支,105个党支部,953名党员。平甸乡境内地表崎岖、地形复杂、山峦连绵、河流纵横、山高坡陡,呈“V”型深切割山原地貌。地势南北高,东西低,山脉呈东西走向。东西最大距离30公里,南北最大距离29.4公里。最高海拔磨盘山主峰2614米,最低海拔小石缸村的底刹莫山脚700米,由于受漠沙坝子热空气和高山森林植被的双项调节,呈明显垂直立体气候,年日照2230小时,年平均气温17.9℃,最高气温33℃,年降雨量1151.9毫米,无霜期320天以上。全乡常用耕地面积20230亩,其中田10454亩、地9776亩,人均占有耕地1.43亩,以农业为主,盛产稻谷、玉米、小麦、烤烟、甘蔗等农作物,其中:烤烟、畜牧、林果、甘蔗、蔬菜是全乡的经济支柱产业。磨盘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地处平甸乡境内,园内奇花异草、珍稀动物种类繁多,每年春季的“樱花节”令游客流连忘返。 2018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平甸乡党委切实增强“四个意识”,紧扣“十三五”规划发展思路,坚持“基层党建工作示范乡、高原特色农业示范乡、民族文化传承示范乡”建设目标,以强烈的政治担当,豪迈的工作激情,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全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平甸跨越发展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上半年预计完成生产总值17410万元,占全年任务数37848万元的46%;完成农业总产值8942万元,占全年任务数28845万元的31%;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14651万,占全年任务数27335万元的53.6%;农民人均所得4489元,占全年任务数11781元的38.1%;规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80万元,占全年任务数9000万元的16.4%;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56万元,占全年任务数1801万元的30.9%。 二、乡村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 种植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产业结构仍然单一。烤烟产业存在受控烟条例制约、烟区基础设施薄弱、劳动力不足、科学管控水平不够等问题;蔬菜产业存在农用物资价格上涨、劳动力紧缺、连片规模较小、配套设施薄弱、种植经验不足等问题;畜牧产业存在规模化、科学化养殖程度较低、畜禽产品商品率低、畜禽产品价格波动较大、畜禽疫病防控形势严峻等问题;甘蔗产业存在逐年压缩的趋势。二是农业龙头企业较少,对产业的带动发展能力不足。三是专业合作社运行不正常,规范管理不到位,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 养殖方面 一是规模化、科学化养殖程度较低,畜禽产品商品率低,大部分养殖户资金短缺,家底薄弱,个人信誉等问题,得不到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支持,投入不足,扩大生产较难实现,制约了规模饲养的发展。二是畜(禽)产品价格波动较大,特别是生猪价格创历史高位,部分养殖户有扩大再生产的愿意,养殖用地备案困难,生产用地难以落实,制约畜牧业发展。 (三) 林业方面 一是造林积极性不高。林产业发展由于周期长、见效慢,群众对造林缺乏积极性,栽而不管或管理粗放,资金及劳力投入少,导致生长缓慢,长势较差,效益较低,林产业发展滞后。二是以农养林意识不高,土地利用率有待提高。科学套种是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林产业发展,林产品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群众以短养长,套种林果意识不高。三是科技培训力度有待加强。科技的推广运用是林产业发展的根本,由于群众对经果栽培科技知识的缺乏,科技利用率低,造林成效难于显现。 (四)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 一是“一套表”和联网制度的深入推进以及统计制度和统计口径等的不断变化影响投资额上报。二是新增投资项目入库资料不及时不规范。三是项目前期工作薄弱,大项目储备滞后,以及地方财政投入能力有限,地方配套资金不及时等影响投资进度。四是项目储备不足,受农村土地流转方面的制约,招商引资压力大。 (五) 财政增收乏力,收支矛盾突出 一是财政收入进度慢,完成收入任务难度大。平甸乡是典型的纯农业大乡,产业结构单一,无工矿企业和工商企业支撑,无集镇收入,财政收入局限性较大,财政收入主要靠烟叶产品税和个人所得税及小部分的建筑工程增值税,其他税收收入比例小,收入不稳定,地方财政收入可持续发展后劲严重不足。二是乡本级可用财力变小。由于财政政策的调整变动,乡级可用财力缩减,财政资金供求矛盾很突出,财政资金难以满足各项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对乡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三是县级资金调度困难,资金只能以“三保”为重点,其他工程项目资金支付难以保障,乡财政零余额账户无法正常运转,财政资金难以正常拨付,给机关运转、工程项目推进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 乡村振兴发展思路及主要措施 发展总体思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按照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十三五”规划既定的发展战略、发展定位、发展布局、发展目标、发展重点不动摇,思新思变思进,扩优势强弱项补短板,大力倡导弘扬坚韧不拔、敢为人先、争创一流、务求实效的新时代精神,以攻坚必胜的信念,推动平甸发展实现新突破。 (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质量兴农之路。 围绕资源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生产转型升级。依托龙头企业和订单生产,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路子,进一步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极力打造高原特色农业示范乡。 1. 实施5个万亩建设,打牢产业发展基础。按照强基础,转方式的要求,重新定位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在稳固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培植新兴产业,以产业发展强势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 建成2万亩烤烟生产基地。坚持因势利导、合理轮作的理念,走商品化路子,强化科技应用和培训,努力提高单株烟叶产量和质量,进一步促进烤烟提质增效。2022年烤烟种植面积保持2万亩左右,总产达200万公斤以上,产值达7000万元以上。 建成3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宜烟则烟、宜菜则菜的原则,强化市场主导和生态特色,做强做大蔬菜产业,打造新平生态特色的菜篮子基地。到2022年,全乡蔬菜面积发展到3万亩左右(含秋冬蔬菜),实现蔬菜收入达7500万元以上。 建成3万亩核桃生产基地。抓住新一轮退耕还林和绿化造林的有力契机,加快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木发展工作,使全乡自然生态得到显著改善的同时,林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到2022年,全乡核桃种植面积达3万亩,盛挂果面积达1万亩,实现林业总产值达2180万元以上。 建成1万亩柑橘生产基地。 依托“滇橙”集团等水果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提升品质,培育品牌,积极招商引资,在红星、小石缸等适宜种植区域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发展柑橘种植,到2022年柑橘种植面积达1万亩,挂果面积6000亩,产量3000万公斤,实现产值3亿元,带动群众创收2500万元。 建成1万亩西番莲生产基地。依托猫哆哩庄园建设,积极争取猫哆哩万亩生态原料基地建设项目,通过5年时间,在弥勒、小石缸、宁河片区建成西番莲和酸角种植基地1万亩,实现农民收入达3000万元以上。 2. 强化粮食畜牧林业生产,巩固强农富民基础。进一步树立粮食安全生产意识,加快畜牧 、林业等后续富民产业建设,以扎实的基础推动强农富民。 稳定粮食生产。稳定粮食面积,挖掘单产潜力,以开展绿色防控、做好测土配方、推广良种良法配套科技为主要措施,加强病虫害的预报和防治,确保粮食绿色、生态,保证粮食生产安全。未来五年粮食面积稳定在35000亩左右,粮食单产以每年5公斤的速度递增,粮食总产年平均递增1.4%,到2022年实现粮食产量1300万公斤以上,实现产值达3300万元以上,比2018年增5.6%。 扩大畜牧规模。强化疫病防治,提高科技到位率,大力发展规模化、生态化养殖。到2022年建设现代肉牛养殖场2个,规模肉羊养殖场2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个,蛋鸡标准化养殖场1个,山地鸡养殖户1户,肉羊养殖小区1个,实现畜牧业产值达8000万元以上。 振兴林果产业。加快营林造林进程,强化森林资源管护,加大涉林违法案件查处和护林防火工作力度,严格实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现代林业发展体系,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完成新植核桃6000亩、竹子2000亩,林地面积从2017年的51.8万亩发展到52.6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17年的74%提高到74.5%,林业总产值达2100万元,比2017年增58.5%。 稳定甘蔗种植。进一步调整甘蔗种植区域,逐步压缩甘蔗面积发展适宜产业,加强中耕管理和科技应用,提高单产,增加效益。今后五年将甘蔗面积稳定在7000亩左右,单产从2017年预计的3.15吨提高到2022年的5吨,总产稳定在2.5万吨,产值1400万元左右。 (二)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围绕开发、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将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创意包装,打造以旅游开发带动乡村发展的典型,极力打造民族文化传承示范乡。 1. 建设水果采摘体验旅游地。抓住费贾、桃孔、白鹤一线的桃、梨、苹果等冷凉水果已具备一定规模的契机,对现有的冷凉水果品种进行改良,集中打造1-2个优势品种,扩大单品种规模效益,在适宜区域加快特色水果发展步伐,扩大种植规模,使沿线水果种植面积达5000亩以上。依托褚橙品牌优势,把冷凉水果和褚橙进行捆绑打包,实现品牌带动,优势发展。加大水电路和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推进大丫口至瑞英塘公路硬化,打造集观光、旅游度假、采摘体验等为一体的乡村田园休闲旅游体验区。 2. 打造民俗文化旅游。积极协调服务好磨盘山AAAA级景区功能完善工作,以磨盘山打造全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和森林体验基地试点为契机,加快磨盘山品牌融合发展。坚持旅游业发展与产业布局、农危房改造、“百千工程”、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以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为重点,把红星迭社莫、桃孔冬瓜箐、梭克平莫代建设成美丽彝族民居示范村,在宁河阿梯左、磨皮取打左开发精品农家乐生态旅游基地。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全乡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把平甸彝族村落打造成“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村寨。依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磨皮花鼓舞,结合尼黑达生态村和“褚橙”基地建设,推进民族文化与“褚橙”品牌的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文化旅游经济,带动周边群众调整产业结构。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抓住云南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机遇,积极谋划,全力推进水利、公路、新农村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1. 水利设施。投资2000万元建设中央财政小农水项目、投资1300万元建设小石缸村水保项目、投资500万元建设梭克村农业开发项目、投资6600万元新建阿者河水库、投资1000万元建设10个村烟区基本项目、建设烟村水肥一体化项目、投资1350万元对27座坝塘除险加固、投资2000万元新建汉科甲二坝、投资400万元新建莫底白拉坝、投资1200万元建设水利综合配套改革项目,到2022年实现有效灌溉面积新增3600亩,达到1万亩以上,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51%以上,提高17.8%;节水灌溉面积新增3900亩,达到5400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重提高到79%以上,提高57.5%,全乡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人畜饮水安全实现全覆盖。 2. 公路建设。继续争取项目资金,未来五年总投资1.58亿元,铺筑新漠路、大瑞路、宁河路、磨弥路等27条混凝土路面,建设里程228.7公里。全力推进康之康、汉科甲等100公里“一组一路”道路硬化工程,全乡村组公路硬化实现全覆盖,切实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建成磨皮、红星等8条农村客运专线,方便人民群众出行。 3. 新农村建设。投资1.82亿元硬化咪迟莫至弥勒路、化费线至者甸路等182.314公里村组公路;投资931.3万元完成373户拆除重建工作;投资320万元建设红星村竜鸡小组、梭克村阿努代上寨小组等20个村民小组一事一议奖补项目;投资2000万元建设梭克村皮莫代小组、桃孔村桃孔小组等20个百村示范、千村整治项目;投资4000万元实施桃孔村、费贾村、红星村、梭克村4个四位一体、美丽乡村项目;投资277万元建设阿努代上寨小组、尼底冲小组等37个小组无公厕的项目;投资600万元建设梭克村梭克小组、桃孔村河坎小组等10个污水处理及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投资60万元建设95个自然村点亮工程。投资8300万元实施迭社莫等3个小组地质灾害搬迁和10个村1494户农村危房改造,基本消除C、D级危房。实施25个小组的扶贫整村推进、5个绿色学校和5 个产业扶贫项目建设。 (四)抓实脱贫攻坚头号民生工程,走共同富裕之路。 1. 切实改善基础条件。积极谋划实施一批通村道路、安全饮水、村组电路、危房改造、农村宽带网等基础建设项目,使路网、水网、电网、互联网建设全面覆盖磨皮贫困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改善磨皮等贫困组基础面貌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2. 切实培育富民特色产业。按照“近抓蔗烟保当年、远抓果蔬谋长远”的思路,集中力量抓好磨皮上片区蔬菜推广,培植短平快产业。强化白克、沙迷达山苏小组核桃抚育管护,引导推广林下养殖技术,实现以短养长和山苏脱贫致富。 3. 切实发展社会服务事业。坚持惠民、利民、富民、安民导向,协调推进贫困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建设,使贫困村的教育事业、卫生和计生、文化事业、社会保障等工作得到大幅提升。 4. 切实提升基本素质能力。充分发挥“磨皮村产业工人协会”作用,由协会按照“分工负责、层级培训”模式,整合各类培训项目,加大各个层次技术人才培训力度,提高村民创业致富的能力素质。 5. 切实改善生态环境。以构建绿色生态屏障为目标,坚持重点生态工程优先向贫困村倾斜,推进造林绿化、流域治理、环境整治行动,突出抓好列入国家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农村环境整治等工作。 6.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开发式扶贫和救助式扶贫两轮驱动,将身残智障、丧失劳动能力、自身无力脱贫的特困人口,纳入低保、“五保”范围,由政府兜底,整合住建、民政、残联、社保等项目资金,优先解决吃、住问题。 7. 探索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提高建档立卡扶贫对象的获贷率、受益率,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的低利率的扶贫到户贴息贷款,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户贷款申贷满足率达到70%以上。 8. 切实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实现贫困村组气象服务站、应急避险场所、灾情信息发布系统、村级应急队伍全覆盖。加强道路、农田水利等设施的日常维护,尽量减少灾害损失,有效防止因灾返贫。 9. 全面实施整村推进扶贫。统筹扶贫开发、美丽乡村、“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新农村建设工作,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和部门资金整合力度,围绕“695”脱贫退出指标,实施以磨皮村为主,其他贫困小组为辅的整村推进项目,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一次性解决贫困村组、贫困户的整体脱贫发展问题。 (五)着力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生态创建活动为抓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守发展底线和生态红线,加大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巩固生态乡镇创建成果,深入开展绿色创建活动。紧抓农村公路、美丽乡镇等项目建设有利时机,依法拆除临违建筑。实施“七改三清”综合行动,大力推动“厕所革命”。持续在全乡推广巩固“三联户一集中”保洁模式,保护清洁水源、打造清洁田园、建设清洁家园,巩固“美丽乡村·清洁家园”建设成果,扎实推进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村容村貌提升工程,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加强水源保护区管理,完善饮用水水源安全防范机制,提高预防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构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和水生态保护体系,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全面落实河长制,不断规范库坝管理,促进乡域主要河流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继续实施天然林二期保护工程和草原生态保护奖补项目。严格落实森林防火责任,杜绝薪柴烤烟,有效保护森林资源,持续巩固绿色生态屏障。 (六)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 1. 全面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重新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培育发展红白理事会、志愿者队伍、农村新乡贤队伍等,破除大操大办、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规范农村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继续推进殡葬改革,开展倡导“不烧冥币、文明祭祀”活动,严格禁燃鞭炮。弘扬良好家风,组织开展 “家风家训”“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活动,真正形成“千户示范”带动效应。 2. 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建强农村文化阵地,绘制文化墙,建设文化广场,增设体育健身器材,推进村民服务中心、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史馆(室)、图书室建设,深化文化惠民活动。 3. 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主动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积极抢救、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精髓,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发展繁荣民族文化事业。传承发展磨皮花鼓舞、白鹤狮子花棍舞等农村优秀舞曲、民间文化,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七)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务。 1. 教育事业。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加大控辍保学力度,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争取资金、项目支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逐年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今后五年,计划完成桃孔小学综合楼建设项目,建筑面积约617平方米。完成小石缸小学学生宿舍建设项目,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 2. 科技工作。充分发挥乡科协、各种专业协会、“两校”等职能,全面深入宣传科普知识,大力推广适用、节能、高效技术,加大科技到位率,提高生产各环节科技含量。 3. 卫生计生事业。切实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做好防疫、妇幼保健、居民健康档案和健康教育等工作,不断完善医疗基础设施和提高乡村医生技能水平。继续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稳妥扎实有序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稳定和加强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网络和队伍,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的扶助力度。提高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水平,分类实施无户口人员登记,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4. 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千家万户节能行动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形成全社会节能的良好风尚。继续加强环境保护。积极推进环境治理及乡村污水垃圾处理、农业污染治理等工作。 6. 其它社会事业。强化国土、地质灾害、民政、残联、老龄、妇女儿童、统计、档案等工作力度。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进一步创新禁毒防艾工作方法,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切实减少重、特、大事故发生,全面落实道路交通、食品卫生、企业生产、安全工作。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面落实打防管控各项措施,提高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效能,依法严厉打击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中共平甸乡委员会 平甸乡人民政府 2018年8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