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环境影响 (一)施工期 (1)废气 施工期大气污染源主要为施工行为产生的扬尘、施工机械尾气。 (2)废水 施工期产生的废水主要来源于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施工时产生的废水。 (3)噪声 噪声主要来源于施工过程中的钻孔、开挖、混凝土拌和、运输车辆等各类机械设备,施工机械噪声级在90~100dB(A)之间,为间断排放。 (4)固体废物 施工期固废污染物主要包括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 (5)生态 施工占地造成植被破坏,当地动物造成干扰、迁徙,水土流失等 (二)运营期 (1)生态:水库运行拦河坝阻隔鱼类回游,造成了种群基因交流的阻隔。下游河段流量减少,将会影响该河段鱼类的正常活动,造成鱼类迁徙。水库淹没占用新平哀牢山县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面积约0.805hm2,受影响的植被类型属于以旱冬瓜为主的落叶阔叶林,造成植被破坏,并对保护区内动物造成影响,影响保护区完整性及生物多样性。 水库运行对库岸稳定造成一定影响,并造成水库淤积、水库淹没、水库浸没、也会诱发地震。 (2)废水:项目废水主要包括:水库管理所生活污水,水流情势变化造成水库、下游河道水质、水温变化,进而影响下游水资源的利用。 (3)噪声:本项目产噪设备主要有闸门开闭、水流下泄的噪声、生活噪声,噪声源约70~85dB(A) (4)固废:本项目固体废物主要为水库管理所生活垃圾。 二、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一)施工期 1、水环境 设置14套混凝土拌合系统废水处理系统,处理后的上清液可回用于生产,施工期的生活污水经过沉淀后,用于施工场地的洒水降尘。 2、环境空气 ①加强对施工机械、施工车辆的维修保养,禁止以柴油为燃料的施工机械超负荷工作,减少施工机械废气、运输车辆尾气的排放; ②施工场地内运输通道应及时清扫和平整,以尽量减少运输车辆行驶产生的扬尘; ③施工过程中使用水泥、石灰、砂石、涂料、铺装材料等易产生扬尘的建筑材料,应采取密封存储、设置围挡或堆砌围墙、用防尘布苫盖等措施; ④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应及时清运; ⑤运输车辆尽可能采用密闭车斗,加盖篷布,保证物料不洒落。车辆应按照批准的路线和时间进行运输。 3、固体废弃物 建筑垃圾:建筑垃圾经过收集后,按照当地环保及住建部门的要求进行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经过收集后,委托当地环卫部门处置。 4、声环境 (1)加强项目的施工管理,严禁夜间施工; (2)合理布局施工机械,噪声大的机械尽量布置在远离关心点的地方; (3)施工运输车辆限速、禁鸣,较小运输车辆产生的噪声。 (二)、运营期 1、水环境 (1)在水库蓄水前进行库底清理,清理范围为扩建后水库正常蓄水位2005.45m以下淹没区范围。 (2)水库管理所食堂设置隔油池,不得直接排入河道。 (3)生活办公场所修建公厕,定期消毒、清运,供当地农户作农肥。 (4)加强水库管理,禁止非相关人员进入库区,严禁库区放养家禽。 (5)设置生态流量监控,保证河道正常下泄生态流量0.075m3/s,保证下游河道始终不断流。 2、固体废弃物 (1)水库管理所设置垃圾坑1个,垃圾桶10个。 3、生态环境保护 (1)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松土、覆盖耕作土,复耕或选择当地适宜植物及时恢复绿化。 (2)避免超计划占用林地,严禁随意扩大占地范围。 (3)运行过程中强化管理,提高管理者的消防意识,注意管理巡查,避免山林火灾的发生。 (4)设置生态流量监控,保证河道正常下泄生态流量0.075m3/s,保证下游河道始终不断流。强化渔业管理,加强上下游河道和支流的管理,增强公众保护意识。临时占用林地采用植树和抚育的补偿方式恢复生境。生态恢复中须选择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植物种类。 (5)公路扩建过程中应避让自然保护区,可采用在适宜地点设置加宽错车道的方法保证车辆通行;同时应对保护植物进行挂牌、围挡保护。如水库工程发生变更,有涉及保护区的新增或变更工程,须重新办理相关手续。禁止超计划占地,禁止对施工范围以外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临时占地,应尽量布设在永久征地范围内,减少对征地范围以外的环境破坏;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拦挡、排水等防流失措施设计,以及施工废污水收集、处理措施设计;临时占地的地面应尽量保持自然状态,不得进行地面硬化处理;施工结束后,必须按照永久征地区域的使用功能的相关要求,及时清理施工迹地,不得对环境造成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