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村(社区),各单位: 《建兴乡2018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乡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建兴乡人民政府 2018年6月11日 建兴乡2018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切实做好建兴乡2018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近期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 云国土资电〔2017〕12号) 、《玉溪市2017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新平县2018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等相关要求,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建兴乡地质灾害现状及特征 建兴乡山高、坡陡、箐深,并受长期复活的哀牢山大断裂的影响,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乡域气候垂直分带明显,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单点暴雨突出,而滑坡泥石流多属气象—地质复合型,具有点多面广、链发、群发、成灾时段短的特点。由于特殊的地理、地质环境条件,决定了我乡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灾害损失重的乡镇之一,近几年我乡地质灾害频繁,每年都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几年来,经过全乡人民的共同防治,取得了较好的防灾效果,但从历年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来看,我乡地质灾害隐患仍然较大,防灾形势仍较为严峻。 (一)2017年地质灾害概况 2017年入汛以来,各村(社区)各单位高度重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通过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健全和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工作体系建设,强化各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位,防灾避险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全乡未发生大的地质灾害,未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 (二)2017年监测检验 2017年建兴乡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次数、分布面、影响面、规模、损失情况看较历年明显减弱。预测结果总体上为较好,从预测的点数来看结果是好的,从地质灾害的级别和受灾的严重程度、损失大小来说,监测结果良好。 二、2018年度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2018年降雨趋势预测 根据新平县气象局资料分析,预计2018年我乡年雨总量为正常,年平均气温为正常略偏高;雨季开始期正常略偏晚,冬春干旱接近常年,初夏干旱较常年偏重,主汛期降水较常年同期略偏多,气温略偏高。2018年我乡属于温度较好、降水正常的气候年景,预计降水量为1800毫米左右。预计2018年5~6月降水正常略偏多,气温略高至偏高;7月雨量略多至偏多,气温正常略偏高,雨季开始期正常略早;7~9月降水正常略偏多,气温正常略高; 10月降水略少至偏少,气温略高至偏高,雨季结束期正常至偏早。预计2018年雨季结束期正常稍早,将于10月上旬至中旬初结束。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现象持续背景下,气候变率加大,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明显增加,加之云南特殊的地理环境,构成了云南复杂多变的天气气候特征。由于建兴乡地处哀牢山中部,气候异常,局地暴雨多发,哀牢山一带气候垂直分带明显,高强度局地暴雨频繁发生,降雨地点的变化随机性大,可能导致小区域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 (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 建兴乡正面临历史上社会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集镇、矿山、能源、工农业、交通、水利、新农村等各方面建设快速发展,地质灾害的分布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其人类工程活动如削坡建房、公路修建、矿山开采等破坏地质环境日益强烈,在矿山开采、能源开发、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等地区有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将更大。 (三)2018年度地质灾害预测 建兴乡地处山区,山高、坡陡、箐深;地质条件复杂,尤其是哀牢山自然保护区边缘区,变质岩广泛分布,断裂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微地貌再造活跃;为解决耕地不足,斜坡开垦过度,植被受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斜坡稳定性降低,总体上属地质环境脆弱的地区,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还是以滑坡和泥石流为主,影响因素主要还是强降雨。我乡地质灾害有以下特点:一是地质环境条件复杂且脆弱,特别是哀牢山变质岩带等老地层分布区最易发生地质灾害和出现隐患;二是由于采伐森林造成植被减少、过度垦植等,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物源;三是由于强降雨和沟渠渗水使土壤含水剧增,诱发地质灾害。 总的来看,2018年地质灾害频度和危害程度与2017年相比变数较大,危险性高。灾害的高发区仍在汛期(6-10月),活动的范围可能较2017年有所扩大,2018年仍是我乡地质灾害防治关键年,通过对地质灾害隐患较大的村庄进行搬迁避让和实施部分工程治理,将极大地缓解灾害给我乡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压力,因此,2018年地质灾害强度可能小于2017年。 1.预测的主要依据: (1)《新平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2003年); (2)《新平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2006年); (3)《新平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2011年); (4)新平县部分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5)新平县2018年降雨趋势预测; (6)《云南省地震趋势研究报告》。 2.重点危险区预测 本区地处挖窖河流域,水系发育、地形切割大,地形坡度30-45°。区内以半坚硬岩组为主,有少量岩浆岩坚硬岩组。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危险地段有石门、石岩脚、厂洞、沙西利、老何寨、双沟街、挖窖、大黑箐、天生桥、中寨小组、刺竹箐、马鹿河水电站、挖窖河一带等滑坡,需要重点防范。 三、重点防范期 建兴乡2018年度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6-10月份,特别是6-9月份主汛期为重点防范期的重点。 四、地质灾害主要防治对策和措施 (一)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自2009年以来,我乡遭受多年连旱的严重影响,山坡岩土体开裂、稳定性降低,大旱之后防大涝,在出现强降雨或持续降雨天气条件下,突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概率明显加大。加之随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受我乡基础地质条件多变、地形地貌复杂的制约,各类建设活动对地质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愈来愈大,地质灾害及其隐患的发生呈增长态势,防治工作更加艰巨和繁重。各村(社区)、各有关单位要严格贯彻落实,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以群测群防工作为抓手,健全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防治责任、制度措施三个关键环节,解决好临灾应急防灾体系、经费保障两个突出问题,构建科学、高效、有序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长效机制,认真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抓紧抓好,尽可能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 (二)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强化责任 各村(社区)应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求和本地实际,进一步加强、充实调整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应急指挥部机构和工作人员,主要负责人要亲自安排部署、督促检查,分管负责人具体负责,把防灾责任贯穿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过程,确保措施到位、责任到人。建立健全群测群防各项制度和措施,形成“协同配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 (三)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和动态巡查排查 各村(社区)要组织相关人员,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调查和全面动态巡查排查,重点抓好水利水电工程、矿山、公路沿线、重大工程建设施工区、村庄、电站、学校等人口集中区、沟谷箐口处居民点逐一巡查排查,做到不留死角。对排查出来的隐患点,根据具体情况,明确责任主体,及时纳入群测群防体系,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避让和治理工作措施,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水平 一是完善地质灾害气象监测和预警预报体系,提高监测和预警预报的及时性、准确性和覆盖范围。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电话、互联网等多种手段和途径,保证本辖区有关责任单位、责任人、地灾监测员及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及时收到预警预报信息,为及时采取避灾减灾措施提供保障。二是不断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切实提高群测群防工作水平。充分发动并依靠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参与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全面系统加强动态监测并尽可能做到临灾前提前转移避让,是当前减少灾害损失最重要、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五)完善并严格执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各村(社区)、单位应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点,结合本村(社区)、单位实际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预案的编制。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体系,完善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水平和处置能力。对经巡查排查纳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的隐患点,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演练。各单位要依据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严格履行职责,及时公布应急指挥部各负责人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通讯号码或联系方式。灾害发生时,要根据灾害规模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组织做好抢险救灾各项工作。各村(社区)要严格执行汛期值班制度,监测、预报制度,速报制度,应急调查制度,统计报表制度。确保汛期24小时值班、领导带班值守和信息畅通,确保足够的应急力量,保证出现险情能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处置突发地质灾害。发生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后1小时内,要及时向上级党委、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报告。 (六)强化地质灾害防治责任机制 各村(社区)要按照“政府领导、部门联动、分级负责、群防群治”的原则,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组织协调机制,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共同责任。国土、教育、民政、规划、水利、卫生、农经中心、防震减灾、电力等部门,要建立健全联席会商、信息互通和综合处置等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形成防治工作合力,全面有效提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 (七)加大地质灾害防治投入,抓好重大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工作 各村(社区)、单位要紧紧抓住省、市、县人民政府决定从2011年开始进一步加大地质灾害防治投入,国家对我省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予倾斜的10年机遇期,加大地质灾害防治投入力度,认真做好、做实一批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区域及其它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区为重点的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按照《玉溪市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管理办法》(玉政办发〔2013〕51号)要求,及时申请组织立项。对上级批准立项的项目,抓紧做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组织实施和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治理效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治理区社会经济建设顺利进行。加大统筹力度,推动地方整合地质灾害防治与山区脱贫、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土地整治、矿产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政策,把地质灾害防治与水利建设、交通建设、城市建设、防汛抗旱、新农村建设、扶贫攻坚、农村居民地抗震安全工程等工作结合起来,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 (八)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和教育培训 要深入地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及其防治基本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教育培训,把这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抓好、抓实。把宣传培训重点放到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村(社区),提高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的防灾意识和防灾知识,特别是增强群测群防监测人员素质和能力,提高他们的识灾、防灾、减灾、避灾的意识和能力。汛期前,要派专人到地质灾害威胁区对群众宣传讲解应急预案,使广大群众了解监测方法、预警信号,撤离线路和避让地点,防止可能因混乱造成人员伤亡。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宣传作用,建立与媒体的沟通协调、良性互动工作机制,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有序高效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舆论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