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文艺宣传队,毛泽东思想放金光......”,在建兴红色文化广场,几个身穿彝族、哈尼服饰的身影正在旁若无人地进行排练,音响里播放着《我是文艺宣传队》的原创音乐,伴着笛子、二胡等乐器,队员们唱着幸福洋溢的歌词、踩着欢快的节拍,不时变换队形,吸引着路过群众的围观。每晚准时在广场上进行表演的正是建兴乡鲁跃清文艺宣传队,围绕家乡的变化,他们先后创作了《感恩脱贫攻坚》、《万众一心 抗击疫情》等一系列作品,借助着歌曲、舞蹈和演奏等文艺形式,传播党的好声音,歌颂新时代新生活。每天晚上广场上的男女老少通过脚响、球响、陀响“三响”活动,呼吸清新空气,享受着现在的幸福生活。 
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来,建兴乡根据乡情实际,将发展特色生态产业与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等工作有机结合,带动群众增产增收,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推进特色生态产业与民族团结“双融合双促进”,更好地服务全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18年建兴乡被评为新平县第一批民族团结示范单位,2020年建兴乡被评为新平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以生态产业发展促民族团结 建兴乡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之路,将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作为民族团结稳定、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以新平县打造“滇中绿谷”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和乡村振兴为契机,采取“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方式,将培植壮大富民特色产业作为稳定脱贫成效的重要举措,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发展以桃子、核桃、天门冬、重楼、龙胆草为主的万亩绿色产业,以食用菌、露水草、人参果等为主的“短、平、快”增收致富项目,全乡生态产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4+N”的生态产业发展体系,高原特色产业逐渐成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实现了“民族团结+生态发展”双赢的局面。 


着力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结合“一村一品”壮大以露水草、天门冬等为主导的村集体经济产业,合作社达19个,家庭农场28个,培育新型经营主体38个。辐射带动农户3989户。创建洋芋、桃子、花椒、人参果等绿色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培育“建兴蜂蜜”“马鹿塘洋芋”“建兴药材”等区域品牌。“村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订单”的利益联结模式,培育本土电商人才,带动村民增收。建兴乡着力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倾力打造绿色经济产业,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全乡各族群众守护着绿水青山过上幸福日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再上新台阶。 


以实施生态项目促民族团结 建兴乡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村落,居住有彝族、哈尼族、拉祜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一直以来,建兴乡把稳民族团结“龙头”,团结带领各族群众改善基础设施。2021年实施的建兴村杉老寨小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是按照玉溪市新平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要求,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最终达到民族团结进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目的,结合贫困村实际,新建畜圈54间,解决小组人畜分离难题,同样得以实施的产业发展示范村老箐小组群众也享受到了项目实施后的便利。彻底改变了农村千百年来脏、乱的生活环境,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农村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如今,建兴乡经济有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群众,每逢农忙时节,都是相互帮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021年马鹿社区、杉老寨小组被评为市级第三批民族团结示范单位,老箐小组被评为第三轮省级特色农业村。 


以栽种“一棵花”促民族团结 每年“3.8国际妇女节”期间,建兴马鹿塘集镇1000余株樱花争相绽放,年吸引观赏游客达2万余人,为打造樱花森林小镇注入了新活力新经济增长点。在中秋节前三天是建兴一年一度的“开歌节”,热闹的节日里各族群众身穿各式民族服装,在红色文化广场上不停地打跳着,庆祝丰收年。 近年来,建兴乡紧紧围绕打造“生态休闲旅游区”的发展目标,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谐发展。培育挖窖村樱花育苗基地,实现年育苗10000余棵,在集镇周边及各村组路年移栽1200多棵,有效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通道。在樱花经济带动下,以前靠开荒种洋芋的鲁成林家如今开起了一家民族服饰店,之前荒地也种下了经济林果,现在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意识也越来越高,他家经济收入比以前高了好多。如今马鹿集镇靠制作民族服饰为主要经济收入的人家已经超过5家,哀牢山脉深山小镇开起酒店21家,餐饮37家,通过脱贫攻坚各民族易地搬迁项目的实施,集镇常住人口突破5000人。让各族群众共居共事共乐,同心同德建设和谐幸福的美好家园,谱写“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精彩建兴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