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乡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基层党建治理、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探索建强基层党组织“一个”堡垒,实行“双带”模式,盘活“三类”资源,聚焦“七种”模式的“1237”工作法,因村施策、精准发力,助推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建强“一个”堡垒,把好发展方向。牢牢抓住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这个“牛鼻子”,选优配强“领头雁”。同时,成立了新平县七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推选“红旗村”党总支书记为董事长,其他村党总支书记兼任理事、总经理等,深化“村社合一”模式,积极推动村级党组织成立5个专业合作社。7个村(社区)按照“一村一策”要求,制定五年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选准发展路子。 
实行“双带”模式,激活发展动力。一是企业带基地。依托新平鸿誉农业有限公司、华宁永强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等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公司负责提供种苗、技术服务和保底收购,合作社负责宣传发动、流转土地及管理管护,农户具体参与建设和发展,带动建立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比如,依托七兴公司、鸿誉公司建立磨味村人参果产业基地1000亩;依托云南新平大天冬农业种植开发有限公司建立天门冬产业基地600亩。二是强村带弱村。以乡域内2个党建联合体为纽带,整合区域资源,统筹各方力量,取长补短帮带弱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比如,帽盒村党总支带动帽盒小组发展林下天冬种植1000亩。 
盘活“三类”资源,强化发展要素。一是盘活闲置土地。借助建兴乡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磨味村积极发动农户流转2395亩的土地到合作社发展天门冬产业,解决了乡村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土地利用低效化、生态质量退化等问题,唤醒“沉睡”的土地资源,盘活闲置土地。二是盘活乡土人才。通过采取搭台育才、基地吸才等方式,吸纳党员致富带头能人、种植能手到合作社和基地来,有效推动了人参果产业发展。三是盘活产业资金。通过资金整合、量化入股等方式,积极向挂包联系单位玉溪研和工业园区争取资金,用于帽盒村华恒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有效推动天门冬产业发展。 聚焦“七种”模式,找准发展举措。一是股份合作型。7个村(社区)结成对子,用扶持壮大村集体项目资金350万元,每个村入股50万元到新平德康农牧有限公司,发展新平县15000头生猪项目,入股后每个村每年分红5万元。二是资本运营型。7个村(社区)合资入股成立新平县七兴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签约6个单元,通过企业租用、租售并举等方式,7个参股村平均每村每年可获得收入5万元以上。三是资源开发型。中寨村整理岔河寨片区集体土地100亩,发展天门冬种植,通过参与管理、出租的方式,三年后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7万元以上。四是资产盘活型。帽盒村以美化提升村居环境为基础,翻新闲置的老村委会,对原有建筑进行修整加固,将红色革命文化元素融入其中,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区,通过游客观光、餐饮、商铺出租等方式,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有力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帮助村民就业、增收。五是产业发展型。围绕建兴乡打造“一乡一业”、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培育“一村一品”,盘龙村和中寨村种植滇重楼2万株,3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以上。六是物业经营型。建设马鹿社区仓储物流园区项目,可有效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鲜活程度,每个村(社区)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七是服务创收型。拓展新平县七兴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承接工程项目,组建农业服务队,为农户发展种植养殖提供生产资料,不但有效解决了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还可以通过运输清理大粪获得有偿服务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民生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