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挂职行,一生乡土情。自2022年2月到建兴乡挂职以来,胡斌同志竭力发挥个人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专业技能优势和工作经验优势,立足实际谋发展,毫无保留做贡献,在两年挂职锻炼过程中努力成长为推进建兴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文化振兴添彩增益。 
怀揣“情怀”成长。基层天地广阔,事业大有可为,到任以来,他反复深入调研建兴乡帽盒山革命旧址、黄草坝水库等乡村旅游资源和葫芦笙、羊毛毡等非遗文化资源,把打造文旅活动品牌、培养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开拓基层教育事业作为服务基层的初心情怀。两年来,先后创新举办建兴乡首届“浪漫樱花季文化系列活动”和首届“葫芦笙文化艺术节”,以节兴市、以节兴商、以节兴乡,敢闯敢试引领建兴文化旅游发展“破题”;协调团市委、房地产爱心企业、中国演艺设备协会、玉溪市聂耳小学等单位到帽盒小学、马鹿小学开展捐资助学、校园修复、点亮农村留守儿童“微心愿”和教学交流活动,引入多方社会力量共同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累计捐资5万余元,捐赠微心愿600余份、学校体育物资4批,获评县级2023年度先进教育工作者。 

朝着“完美”做事。为了让多年来积累的专业知识在基层尽可能发挥作用,切实推动基层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两年时间里,他逐渐成为了一名同事眼中“爱扛大活”的人。从策划、组织、沟通、执行、宣传都采用高标准、专业化的流程步骤推动实施,推动乡镇文化活动从“小打小闹”逐步向“有模有样”转变,在传帮带中培养了一支专业化活动组织策划人才队伍;引入国家级、省、市、县级服装、舞蹈、美术等专家人才到建兴乡开展采风调研、培训教学等20余次,全面提升乡级青年干部职工、农村文艺骨干、文化志愿者队伍综合素养,帮助提高葫芦笙舞蹈等建兴特色节目质量,多次带领乡村文化人才外出考察学习、开阔发展视野,并借力市级音乐人才完成编创并上线发布《山水建兴 美丽家园》《建兴》2首乡歌,进一步夯实建兴乡文旅融合繁荣发展的“软件”基础;随着“民族服饰秀”“葫芦笙文化艺术节”“村BA篮球赛”“火把节”“陀螺赛”等多个文体活动连续不断的首放异彩,建兴乡得天独厚的“红+绿”文化旅游资源更加广为人知,系列特色文化活动也为文旅融合发展积累了一定影响力,让基层群众有了更多参与感、幸福感和获得感。2023年,建兴乡累计接待游客14.5万人次,带动全乡经济消费大幅提升。 
打破“困局”发展。面对基层财政持续承压、招商引资项目落地难等困局,他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乡、村、组党员和群众合力完成农村公路养护200余公里,主动发现并整改杂草遮挡等道路安全隐患点40余个,有效维护建兴乡辖区道路交通安全;积极协调资金解决群众亟需项目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实施集镇周边垃圾场围栏修缮、集镇农贸市场提升改造等民生工程项目7个,新建建兴陀螺场1个,新建人行桥1座,更新马鹿集镇路灯线路300余米,助推提高集镇管理水平和居住环境改善提升;不吝发挥个人优势,多次促进资源对接,在各类文体活动筹办过程中协调文旅企业赞助舞台、灯光音响、大屏、冷焰火、专业演出团队等项目,累计赞助项目价值金额达70余万元,协调央视《探索发现》、云南卫视《大口马牙》、玉溪电视台、乐游玉溪、大美新平等中央、省、市、县级媒体平台加大对建兴乡及特色文化活动的宣传报道,创新引入活动直播形式,想方设法引资、引智解决基层实际困难,扩大了建兴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探索“模式”延续。他深知,挂职时间短暂,更需传好工作“接力棒”。为了推动一些成效初显的工作在建兴得到良好的延续和发展,他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符合建兴实际的特色文化活动“模式”,从人才培养支撑、单位结对共建、代表性活动打造三个方面积累发展基础,潜心打磨保证分管工作的接力棒传递“不打滑”。分别组建乡级业余文艺队1支、村级业余文艺队伍12支、乡级文化志愿者队伍1支,引入常驻建兴的舞蹈培训机构1个,结合需求每年为农村文艺骨干、青少年提供广场舞等免费培训帮扶;推动乡宣传文化服务中心与聂耳竹乐团实现结对共建,长期合作开展乐器研究、舞蹈编创、人才培养、文艺演出等文艺“三下乡”帮扶活动;创新打造巨型葫芦笙制作、多民族巡街、万人同跳葫芦笙舞、山歌对唱、“开歌宴”等群众基础较好的文化旅游代表性活动,基本形成了可持续实施的操作模式,为建兴乡稳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积蓄了一定的发展动能、打下了良好基础。 
唯有向下努力扎根才能向上奋力生长,两年的挂职经历不仅拓宽了工作视野、锤炼了基层本领,更让胡斌收获了诸多群众的肯定。提起挂职的感悟,胡斌说:“挂职时间是有限的,但自己继续协同推进基层发展的热情是无限的,我将永远心系建兴的明天,当好最坚固可靠的‘桥梁’和‘纽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