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县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 开创民族团结进步新局面


来源:新平县人民政府网 时间:2019-08-27 10:08   点击率:55打印】【关闭

自2009年国家民委、财政部联合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以来,县委、县政府牢牢把握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各项政策机遇,准确把脉我县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与亮点,认真分析少数民族群众及民族地区的发展现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扎实开展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几年来,从村寨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改善、特色民居保护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软实力提升、特色产业培育等方面入手,先后实施了漠沙南薅、大沐浴、南碱、戛洒旋涡、大槟榔园、马家寨、古城大方达、啊波左、新化小黑达、平甸朵舍宗、桂山勒达共11个民族特色村寨,实施了1个民族特色乡镇项目──戛洒特色镇。其中,漠沙南薅民族特色村寨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启动至今,我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同时美化了生活环境,保护了我县一大批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了民族文化,发展了我县的特色产业,增强经济活力,维护民族团结,极大地提升了少数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但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所存在的问题也是突出的。

一是特色村寨建筑保留难:我县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筑多为土、木结构,易遭受蛀虫腐蚀、防火比较困难,同时自然侵蚀也比较快,不易保养,有的村寨村民盖新房时多盖砖混结构,使得村寨的整体风貌受到破坏。还有的村寨村民在翻盖、修复自住的特色民居时,改为砖混建筑,以图一劳永逸,使得特色民居减少,村寨整体特色风貌遭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同质化趋势明显:特色民居作为特色村寨规划中一项重点考察指标,各地为达到指标,在建设过程中难免出现村寨独具特色的亮点消失,特色民居建设千篇一律的问题。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民族文化濒临消失,特色村寨的建设与发展显得至关重要。但从如今特色村寨建设的现况来看,不仅没有更好更完整的保护特色民族文化,反而使得民族文化向着单一化的方向发展。各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迎合市场需求,在开发村寨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更趋向于商业化,忽略了民族文化最本真的部分,使得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村寨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部门间难以形成治理合力:民宗事务管理部门是少数民族与政府沟通的中介,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涉及面广、资金需求大、民族关系相对较复杂,只靠民宗部门一举之力很难高效超期完成。

四是多元主体利益分配待完善: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过程中,我局充分结合各个村寨的资源禀赋优势、山水田园风光、产业结构类型等,进行分类规划,实施差异化建设,比如,旋涡、南碱、朵舍宗等交通条件便利、靠近其他旅游景区、生态田园风光和乡村旅游发展基础好的村寨,侧重建设发展农家乐、民俗客栈等旅游服务设施,以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业发展;比如,马家寨、南薅等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寨,侧重历史遗迹的恢复和记忆,并作适度的开发建设。故每个村寨的建设模式不同,产生的效应和为民众带来的经济利益也不同。而在每一个特色村寨中,支撑每户村民的经济来源也不同,有的从事种植业、有的从事养殖业、有的从事特色餐饮、有的从事旅游产品开发,虽然拓宽了少数民族地区村民脱贫致富的门路,但是,利益分配不尽合理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为较好地保留传统民族特色建筑,可以使用传统建筑材料加现代科技的方法,使用新型经济环保的材料,使民居外观、用材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二、民族文化是民族持续不断的精神力量,是民族凝聚与发展的深层动力。提高村寨自身综合竞争力,首先要文化创新,要立足于村寨自身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开发最能代表村寨文化的核心产品,不断完善以此衍生的辅助配套产品,为特色村寨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要做好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在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资金支持的同时,要加强横向沟通,在文化、旅游、新农办、住建、国土、扶贫等其他部门实施城乡规划建设时,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尽可能的体现当地民族特色风貌。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探索政府、群众、企业、院校等多方共建共创共同合作开发的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模式。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专家学者献智献策,参与民族特色村寨规划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开发工作。鼓励引导旅游开发公司投资开发民族特色村寨,争取更多社会资本的投入,“多管齐下”,全力推进全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进程。

四、要充分调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村民的积极性,树立大局意识,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村寨的保护与发展中来。抓实全域旅游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等重要战略机遇,鼓励群众自主创业、大胆创业,依托农村风貌、农业生态、农民生活、民俗文化、自然生态等资源,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子。确立利益共享机制,激发村民热情使其全身心投入到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中来,让每一位村民共享发展的实惠与利益。


上一篇:新平县开展全县归侨、侨眷、台属 调查统计工作
下一篇:新平县委统战部(县民宗局)组织部分干部职工观看廉政教育电影“反腐枪声”

主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77-7011521   联系地址: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桂山街道平山路42号

滇公网安备 53042702000008号 备案号:滇ICP备05002587号    网站标识码:5304270007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