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平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创新理念,以“三融入两突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融入文化发展。坚持把爱国主义、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多元一体化国情教育相融合,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喊月亮”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陀螺”,挖掘提炼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创编文艺作品41个,女声小合唱《喊月亮》入围第十九届群星奖决赛;助力乡村振兴,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喊月亮”为题材,融入花腰傣音乐、舞蹈、民俗等元素,打造花腰傣风情原生态实景歌舞剧《喊月亮》,编排《激情花腰》《甩响片》《踩板凳》《数月亮》4个表演项目。依托非遗技艺传承,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着力培育一批非遗文创产品开发文化企业,深入挖掘花腰傣织锦、土陶、刺绣、竹编、箩卡叠等民族民间手工艺资源优势,引导民间艺人把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转化成手工艺产品。目前全县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文化创意个体户(企业)27户,从业人员104人,累计产值1648.45万元。举办“花街节”“赏花节”“沐浴节”“火把节”“服饰节”系列活动,以民族节庆活动传递团结、互助、进步、友好的理念,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持续增强。 融入生态宜居。认真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总结“上海新村”畜禽养殖粪污治理经验及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经验并全面推广。对照生态宜居要求,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基础性工作来落实,安心拆除“拆、治、建、管、用”同步发力,成功打造水塘社区大窝铺、现刀村丙额等3个县级示范点。水塘社区获省级美丽乡村称号。“团结红”与“乡村绿”深度融合,着力构建景美人和的生态宜居新家园。 融入基层治理。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深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多网合一”工作,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管理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各民族作用和力量,探索推行组织信访同接、纠纷同处、矛盾同排、应急同力、村情同摸、团结同创的工作机制。创新实施法治宣传“六个一”工程,建成玉溪首个乡镇级习近平法治思想主题宣传公园,开展法律进机关、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四进”活动140余场次,全面提升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 突出产业发展。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进特色产业与民族团结“互进共融”。紧紧依托国内顶级柑橘品牌“褚橙”核心产区优势,发挥政策、组织、产业、区位优势,引入柑橘龙头企业龙橙、潘橙果业,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与选果厂建设项目成功嫁接整合,建成水塘柑橘产业园、柑橘产销供应链基地和农产品网货初加工中心。在政策推动、品牌带动、市场拉动多方作用下,达成组织建强、产业壮大、企业增效、治理提升、群众增收、民族团结“六重效应”,以产业振兴滋养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持久绽放。 突出衔接发展。积极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助力乡村振兴,坚持把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民生工程,以解决民族地区发展瓶颈为导向,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依托绿汁江沿岸独特的热区资源优势,引导以阿宝村为代表的村(社区),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合理布局,实行水旱轮作,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冬早蔬菜产业。积极探索争取实施蔬菜交易市场、蔬菜初加工、冷链物流等项目,积极搭建电商平台,畅通销售渠道,增加群众收入,逐步摸索出一条水稻―蔬菜轮作的种植模式。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乡村振兴工作紧密结合,推进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双促进双融合,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项目中,坚持以党员带头、村民参与的形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基础、亮化绿化村庄、传承保护民族文化,打造民族风情浓郁、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良好、民族团结和谐的示范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