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县“七抓”促核桃产业增产增收 新平县立足资源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把核桃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来抓,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目前,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47.84万亩,其中,连片种植面积35.69万亩,零星种植面积12.15万亩。据统计,2017年,投产面积25.8万亩,核桃产量达795万公斤,产值2.15亿元,分别比2016年增20.4%和20.6%。实现农民人均核桃面积2.4亩、收入1070元。核桃种植面积、产量、产值三项指标均居玉溪市首位。 一、抓保障机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核桃产业发展工作,坚持做到“换人不换思想,换届不换发展思路”,层层签订工作目标责任状,将核桃产业发展纳入县委、县政府重点督查、单位年度行政效能目标考核和职工年终考核内容,始终把核桃产业作为重点优势产业进行培育发展。全县上下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齐抓共管”的核桃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抓政策扶持。积极落实相关产业扶持政策,推动核桃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方面,加大各类强农、惠农、支农项目申报力度,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将核桃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扶贫开发、退耕还林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投资合力。另一方面,加大县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每年安排不少于300万元资金用于核桃产业发展和林区基础设施改善。2016年与2012年相比,核桃新植补助标准从每亩135元提高到250元,核桃抚育补助标准从每亩100元提高到150元。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核桃管护和产品采运成本,2012-2016年共投资673万元修建核桃林区道路448.6公里。 三、抓规划布局。重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核桃产业发展趋势,针对产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以市场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提升产业化水平为目标,科学编制核桃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相关措施。“十三五”期间,计划每年新增核桃种植面积1万亩,至2020年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50万亩,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有望顺利完成既定目标。 四、抓项目带动。依托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项目、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和木本油料产业发展项目等重点林业建设项目,加大连片规模种植力度,快速推进核桃规模化产业化发展。2014年以来,结合扶贫开发整乡推进工作,实施低效林改造和核桃提质增效项目,以修剪、施肥和病虫害防治为主进行核桃集中抚育管理15.5万亩,投资1607万元。同时,通过招商引资,探索核桃产品深加工路子,力图形成核桃的集约化生产,构建核桃产业链,促进核桃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五、抓苗木质量。狠抓育苗技术和苗木质量管理,切实解决发展中苗木不足的问题,始终保持品种纯正和苗木优质。2009年,在建兴乡马鹿塘村大寨小组建立300亩规范化核桃采穗圃,其穗条于2011年通过了云南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的良种认定。2017年,育苗110亩,培育核桃嫁接苗105万株,采收穗条36万条,穗条来源于县内5500亩的核桃采穗基地和300亩的核桃采穗圃;预计年底可产出50万株以上合格苗木,除我县自用外,还可向县外供应。 六、抓科技推广。强化科技服务意识,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经过不懈努力,“哀牢山区漾濞泡核桃采穗母树选择与采穗圃营建技术”“核桃一年生砧移砧嫁接育苗技术应用与推广”科技成果先后荣获市、县级科学技术进步奖。着力引进和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积极推广“核桃新品种良种扩繁与规范化种植技术示范”等三项省级林业技术项目,2014年实施的中央财政项目“漾濞大泡核桃采穗圃管理与繁育技术推广示范”及2015年实施的“省级核桃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科技水平逐步提高。2014-2016年,投入财政资金51万元,在水塘镇和平甸乡17个村委会建立核桃科技服务队,对辖区内核桃种植户统一进行科技培训,创建示范样板,建成了县级核桃科技服务试点。 七、抓示范培训。举办核桃抚育管理技术培训,提高群众核桃生产管理水平。推广“七个一”核桃种植模式,落实嫁接、整形修剪、施肥、密度调整、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积极探索林农间作、林下养殖的经营方式,走“以耕代抚,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发展之路,开展多种经营活动,提高林下经济效益。2012年以来,投入227万元建立县级核桃科技示范基地2000亩,12个乡镇(街道)也建立核桃科技示范基地2100亩;县级投入科技培训经费66.4万元,以核桃科技示范基地为平台组织培训248期,培训人数3.05万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0.69万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