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农村消费环境相对于城市而言显得异常恶劣。从消费环境的层次来看,农村处在消费的底层。由于二元经济结构引发的农村消费环境的不合理存在,使农村居民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相等同的待遇。此外,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但长期以来农村消费不足一直是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农村消费增长缓慢,除与农民收入水平低有关外,还与农村消费环境恶劣有关,因此,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十分必要。 一、新平县农村市场运行的主要情况 2021年上半年新平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933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3%,增速与全市持平,排名居全市第七。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348618.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1%,其中城区消费品零售额246192.7万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0715.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0.2%。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实现102843.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商品零售实现306490.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9%。 二、制约农村消费环境发展的主要问题 农村消费环境是制约农村市场的重要因素,开拓农村市场必须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特别是偏远山区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缺乏标准化转销市场和农产品品牌,严重制约着乡村振兴推进。 一是假冒伪劣多。农村消费市场秩序混乱,由于近年来国家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大,假冒伪劣产品在城市的生存空间变小,转而大量涌入农村市场。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农村市场,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给农民带来巨大损害,制约了农村消费的发展。当前农村地区消费市场“傍名牌”、“戴高帽”的低劣农资品种繁多,通过外观包装无法辨别,且技术鉴定存在滞后性、成本高等短板,加之边远农村地区群众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识假辨假知识和意识均不足,低劣产品在农村市场打而不绝。例如:农资辨识“无计可施”,有很大一部分经营户跟风经营,对农资市场及农资商品不了解,文化水评相对低下,缺少必要的业务知识学习培训,辨识能力差。有的农资商品在元素配比上做以次充好,如:在氮、磷、钾比例上高价值元素缩水,提高低价值元素,误导消费者,消费者买到质次价高的商品。 二是消费渠道少。农村商品流通服务尚不完善目前,我国农村商品流通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基础设施落后,服务功能不健全;商业网点少,布局不合理,商品流通渠道不畅:销售商品品种单一,质量低下,假冒伪劣盛行;经营方式陈旧,网上购物等新型营销方式尚未展开;流通组织机构分散且规模过小,交易成本高;产品售后服务制度不健全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的扩展,进而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例如:广大农户对当下销售模式的惰于接受,没有形成当下新经济、新业态的营销思路,还停留在以前的营销模式下经营,导致农产品出现滞销,如去年的冰糖橙在销售过程中过度依赖传统经验,导致出现经济下滑的现象;还比如基层转销阵地虽然建好,但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变成了当地的公益房。 三是商家倾销多。农村产品销售渠道“杂乱无章”。农村地区很少有成规模、高品质的产品销售商家,普遍以杂货店、百货店、流动摊位等方式销售,部分经营者甚至于直接将产品运送到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兜售推销,造成农村地区农资市场渠道乱、价格乱、品种乱、质量乱。例如:因化肥等农资商品由于经营放开,没有准入门槛,个体农资经销户应运而生,上游生产企业为了利益打擦边球,优劣产品鱼目混珠。 四是村民维权意识弱。经营监管“力不从心”。由于农村消费环境监管力量不足,而边远农村地区农村销售网点、商家点多面广,销售方式灵活多变,难以进行全覆盖监管,导致部分经营者心存侥幸,与监管“躲猫猫”销售劣质产品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不法人员,打着高科技,新产品的幌子,小施利益找托到农村田间地头搞扩大宣传,误导农民,打一枪换个地方。 对此,基层建议: 一是强化品牌效应。以大数据手段塑造物流品牌,以品牌效应促进新平物流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物流产业大发展,以优质服务营造物流业发展环境,以大交通支撑物流产业大发展。 二是强化是“互联网+”战略。完善农村商品流通服务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加快城市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大力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体系,以有带动力的相关大型公司、市场为依托,采用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切实改造、提升、整合、优化农村现有经营网络。大力发展贴近农村居民生活的便利店、中小型综合超市,为农村居民提供良好的消费条件。 三是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强化消费安全监管。整顿农村市场秩序首先要加强对农村商品市场的监管和整治力度,依法严惩价格欺诈和欺行霸市行为,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其次,建立严格的农村商品准入制度,从源头上堵住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农村市场的渠道。 四是完善政府服务职能和扶持政策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完善支农惠农政策,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民收入,这是完善农村消费环境的根本途径。要加强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此外,还要加快城镇化建设,发挥城镇的集聚效应,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导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和参与城镇建设。立足县情,因地制宜,依托县域内丰富的高原特色农林牧产品和工业产品资源,引领整个消费品市场平稳持续发展。对全力争取农产品出村入城试点项目,确实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后一公里;整活现有基层农产品交易市场功能,适当补充部分,确保农产品在基层真正形成田间地头广泛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