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苦难,叫命运多舛;有一种志气,叫自立自强。这是新化乡海外村烂泥箐小组村民周玉仙的现实写照。脱贫路上不等不靠,自立自强,用自己的勤劳奏响了脱贫奔小康的精彩人生乐曲。 眼前正在忙碌的就是周玉仙,此时已经是晌午1点多了,而她却还没有回家吃饭,依然在烈日下劳作。周玉仙告诉记者,自己吃过早点暂时还不饿。 回到家后的她又开始忙于家务没休息过,就是这么一个不辞辛苦的她,丈夫在2008年病故,家里有两个小孩上学,家中又没有稳定收入,2015年经过精准识别正式建档立卡成为了享受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对象。一直以来她面对困难挫折不气馁,迎难而上不等不靠,脱贫路上不停步。 “人不怕穷,就怕生活没有盼头”这是周玉仙经常说的一句话,为了摆脱贫困,周玉仙总是起早贪黑地劳作,农闲季节就在本地打零工,一心要把子女抚养成才。她说:“孩子读书的问题,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我想着尽量给他们读书,以后才会有出路,像我现在这样天天在田地里面苦是没有出息的。” 经过几年的辛苦打拼,她家的经济收入有了很大的改善,除了供两个孩子读书外,还建起了新房。在2017年年底实现脱贫,从此向幸福生活迈进了崭新的一步。周玉仙:“现在我种烤烟、辣椒,自己养点猪,冬季栽点豌豆,有时候旁边打打工,一年有三万多块的收入。” 回顾奔跑在脱贫致富道路上的这几年来,周玉仙很是感慨,在自己家庭遇到困难时,是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及左右邻居的帮助,才使他们一家实现脱贫致富,逐渐走上致富路。周玉仙:“现在政策好了,化肥送给我们,小猪也给我们养。我想着政府能帮助我们一些,自己尽量能克服的克服,孩子也尽量的省吃俭用。” 正是这个平凡的女子汉,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走出了贫困的“沼泽地”,撑起了脱贫致富的新天地。如今,大女儿在云南师范大学就读大四,小儿子在新平职中就读高三,孩子教育的帮扶,改变了子女的人生命运,也将改善家庭生活的困境。说起以后的日子,周玉仙满怀憧憬:“现在大女儿只差一年就可以毕业了,毕业以后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工作,那我负担也可以减轻一点,小的这个,就算他会读也好,不会读也好,我负担也轻了,压力也不像以前一样重了,政府这样帮助我们,房子也盖好了,我知道日子会越来越好过,不会像以前一样艰难了。” 习近平总书记说“扶贫先扶志”。治贫更需治“懒”,幸福美好的生活不会从天而降,脱贫致富终归是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