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科村集体资源匮乏,茶叶、柑橘、核桃是渔科村一直延续的农业产业“老三样”,产业结构单一、村民收入少、集体经济薄弱是该村“老大难”问题。如何将现有土地、草场转化为推动农牧经济发展的优势,在现有基础上培育特色产业、突破现有困境,为经济发展寻找新的支点,显得尤为迫切,以姚存兴为首的渔科村班子认真分析研判当前短板,为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渔科村先后组织班子成员外出考察学习,通过学习,认真分析渔科村地理区位情况同时多方面听取意见建议,最终为全村确定了一个肉牛养殖的产业发展方向。 
(会议商议图片) 
(渔科村肉牛养殖场全景图) 转变发展思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 一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为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姚支书积极和乡主要领导汇报渔科村产业发展思路,和乡农业中心、乡村振兴办积极对接争取项目,通过前期不懈努力争取,通过整合乡村振兴项目资金,积极争取到县级相关部门的支持,投资66万余元新建林下肉牛养殖场一个,占地2000个平方,按“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养殖了20多头肉牛。二是合理利用闲置土地。姚支书带领班子成员认真分析本村适合养殖土地资源,通过摸排和现场查,充分盘活土地资源,流转闲置土地种植苏丹草。在项目资金紧缺情况下,村“两委”班子带头,带领村组干部和无职党员投工投劳改良荒山,栽种皇竹草70余亩,并建设专业育肥厂,实施规模化集中饲养。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养殖模式与养殖技术在全乡得到推广。 
(外出考察学习图片) 强化保障措施,为集体经济注入活力 一是搭建平台,解决发展资金来源。在肉牛产业发展中,姚支书积极和乡党委汇报发展计划和资金短板,依托乡党委发挥“引擎”助推作用,积极打通银行贴息贷款与村委会之间的信息壁垒,帮助规避风险,搭建“互通桥”,促进双方需求接洽,依托“村办企业+银行+保险公司”的模式,解决发展资金来源,提高防范风险能力,力争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5万元以上。二是强化保障,提升养殖技术水平。秉承“专业的事情由专业的人员来指导实施”的理念,渔科村积极邀请乡农业中心定期不定期派出畜牧专业技术人才、养殖能手,以现场指导等服务方式,不断提升肉牛养殖技术水平,为肉牛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后勤保障。同时村委会积极对接保险公司为购买肉牛养殖保险,增强肉牛养殖产业抗风险能力。邀请乡畜牧部门技术人员定期指导消毒、检疫、配料等工作,全力为肉牛养殖疫病防疫保驾护航。  (养殖场现状图) 下一步,渔科村将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学习借鉴外地优秀养殖经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谋划探索实施“党建+公司+金融+农户”的发展模式,创建抱团发展、合作共赢的共富联合体,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实现“家庭式”肉牛养殖产业的新模式,让村民腰包鼓起来,村集体富起来,最终达到用集体经济收入帮助群众办实事、办小事、办难事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