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丨“两优一先”风采展示(一) 驻村队员饶平:扎根大山 为乡村振兴接续奋斗


来源:新平县人民政府网 时间:2021-07-21 22:07   点击率:706打印】【关闭

 从报社记者到驻村扶贫干部,从车水马龙的城市到蝉鸣鸟叫的山村,从妻儿在侧的幸福生活到孤身一人的扶贫坚守。他逆着人潮,走在返乡的道路上,走入群山环绕的贫困村,一待就是数年。几年来,饶平从元江邑慈碑走到新平曼干,回家的路越来越远,驻村的心却愈发坚定。

 初见饶平那天是在曼干村委会,一夜大雨后的曼干褪去了原本的炙热,带着丝丝凉意,空气中满是沁人心脾的清新。得知我们的来意后,他把原本红色的T恤换成了灰色,也许是出于一个老记者面对镜头的本能。

 在村委会院子里的大树下,我们听到了一个老记者三年多来的扶贫生活,尽管语气平淡,但字里行间满是脱贫攻坚伟大胜利的“砖瓦基石”。

image.png

 2018年,饶平所在的报社发了一份驻村扶贫文件,当时已经48岁的饶平看到后主动报名,来到了元江县洼垤乡邑慈碑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长。三年多来,他奔波忙碌于扶贫工作一线,实施了提水工程、水网改造、文化扶贫等举措,脱贫工作成效显著,2020年10月被评为云南省优秀驻村扶贫工作队员。2021年6月,饶平来到新平县平掌乡曼干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员,继续他的乡村振兴之路。

“以琴会友”,打开扶贫新局面

 “那个地方是我们整个玉溪市非常干旱的地方,水非常少。当时去了以后他们全部都是少数民族,我不会听他们的语言。环境恶劣、语言又难以沟通,所以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难度还是很大的。”

 尽管困难重重,但饶平从没想过退却。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走访,他发现这里的人尽管物质生活很困难,但他们的“艺术”生活却无比丰盛。抓住这个特点,饶平发挥自己的特长,打开了扶贫工作的新局面。

image.png

 “我发现那个地方民族音乐比较丰厚,我从小喜欢弹琴,我就跟他们一起去弹琴,慢慢地跟他们关系处得非常好。有的老百姓他们那些琴大部分都是二十多年前、三十多年前的琴,琴柄断掉以后,农民自己用木头把它接起来,它的琴音就不好了。我从我们单位申请了一笔资金,帮他们买了二胡、大鼓等。除了单位申请的资金,在了三年半的时间,只要他们需要的来跟我说,我也自己出钱来买给他们,慢慢的就跟他们就打开了局面。”

直击痛点,为民饮水解难题

 “那里的人非常勤苦,他们因为白天太热了,然后是晚上凌晨以后开始去浇烟水,栽的多的要一直浇到天亮。有一个小组叫美则,它那个水管因为时间比较长就堵塞了,我们到村子里面去,好多农民那个水都只有那个小拇指尖那么大一点,水都放不出来。”

 一直以来,洼垤是有名的干旱缺水乡,看到村民们因为饮水、用水问题过得如此艰苦,饶平的心里非常难过。“还有一个地方叫迤席,那个地方是直接就没有水,一到彝族年,12月份开始杀猪的时候都没有水来处理那些猪。”

image.png

 为了解决水的问题,饶平与村民们一起寻找水源点,向有关单位汇报沟通协调项目资金20余万元,筹集迤席下寨村集体资金10万元,实现了太阳能发电设备安装落地,解决了提水供电问题。同时,在亚祖垤一组供水项目启动过程中,争取到元江县水利局20余万元资金支持,于当年4月实现通水,村民日常用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期间,他还向有关单位争取到5万元资金对美则小组进行水网改造,保障了村民的用水安全。

 项目完工后,他在《迤席玉都坚提水工程记》中写道:“解迤席下寨缺水之难,去百姓忧忡愁郁之心。饮水思源,情深似海;流年难忘,勒石铭志”。

及人之老幼,心系弱者显大爱

 刚到邑慈碑时,饶平认识的人很少,有一个叫叶子赢的小男孩经常来找他玩。这孩子聪明伶俐、成绩优异,饶平非常喜欢他。有一天,他到叶子赢家里去串门,进了家门才发现叶子赢跟外公一起住,外公是村里的建档立卡户。交谈中,饶平得知五六年前孩子的父亲因车祸去世了。前段时间,孩子的母亲也生病去世,叶子赢成了孤儿,这个事实让他久久不能平静。

 “这个孩子刚刚上小学五年级,他的父母都去世了。9月份开学了,我就去看这个孩子。在他妈妈去世之前,他去参加了考试,从来都没有下过90分,在山上还是算非常可以的,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饶平非常同情和怜惜叶子赢,把他的故事写成了文章,帮助他筹集了爱心捐款上万元,缓解了他在校生活费紧迫的问题,还积极联系相关收养事宜,努力给他一个完整的家。

image.png

 在邑慈碑驻村期间,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饶平把村民当成亲人对待,倾情付出。亚祖垤建档立卡户李记囡老人在老伴去世后坚持住在危旧老房子里,通过他多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老人最终同意搬到安全房。退伍军人杨捌生是村里的建档立卡户,因车祸小腿骨折,但没有钱医治,多年来小腿时常疼痛,饶平联系市人民医院为其安排手术以及求医过程中的吃住行,打消其顾虑让其安心治疗。2020年,他向市红十字会协调申请了四位贫困户的大病救助资金1万余元,为他们缓解经济困难。

 村民们都把他当成解决困难的好帮手,为了让更多的村民有困难时能够及时联系他,他把手机号留在每个村民小组墙上,义不容辞为群众排忧解难。

深挖特色,文化扶贫助力乡村振兴

 “我到了邑慈碑以后,拍了大量的照片和视频,写了20多万字的散文,发在网上引起了很多艺术家的注意。包括云南民族大学的教授、玉溪师院的老师、新平的画家,他们利用假期过来写生。”

 在这些慕名而来的人里,有一个叫做龚其发的人,是新平一中的老师。来到邑慈碑以后,他被这里的风景、人文所感染,创作了近千幅速写作品,这些速写作品整理出版引起了上海一家公司的注意。“刚好那年我出版了一本书,就是《玉溪传统村落》,邑慈碑是我们32个传统村落之一。然后他们非常感兴趣,带着‘北上广’的学生就过来了。当时我也跟他们提了建议,不要走马观花。”

 在研学期间,饶平给这些学生上课,介绍邑慈碑的人文风俗,请彝族的毕摩讲述彝族文化,唱彝族的歌给他们听。第二年,还有一批学生要过来,一切准备就绪之际,疫情暴发未能成行,饶平至今觉得遗憾。

 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饶平深知文化的重要性,工作期间他积极推动邑慈碑“阿哩”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协调资金1万元,用于邑慈碑阿哩文化的培训。2019年11月,他带领洼垤乡文艺队将撒摩阿哩文化从元江洼垤乡带到了玉溪师范学院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让传统音乐得到传承和发扬。2020年,他积极配合玉溪日报社在邑慈碑村开展文化墙项目,利用村委会围墙和主街道两侧民房外墙,将党的声音、撒摩阿哩文化、村规民约、邑慈碑历史人物故事等,通过文字、图画、漫画等多种形式上墙,以点促面教化群众。

初到曼干为民办实事,村民齐点赞

 “来到这个地方,我们还只能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实事做起。你们进来的时候发现那个路面被填过,那个地方我们来的时候,积水将近有30公分,长四五米的三个坑,大车倒是没有问题,小车路过的时候都要擦着底盘。我们书记跟我利用周末的时间,奋战了三天,用石头把那个坑给填平了。农民的锄头被我们挖断掉,我们自己又买了两把锄头,把那个路给填好了。填了以后老百姓的反响非常大,然后我们村上又拉了一堆沙子重新去填,现在还是非常好走的。”

 尽管来曼干只有一个多月,但饶平已经做了不少事情。入户走访了解情况,熟悉村里的村落布局,了解曼干牛油果产业发展现状,调解村民纠纷……“这个曼干河还是有垃圾之类的,我们会利用周末的时候去这条母亲河捡捡垃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image.png

 谈到在曼干开展工作的难点,饶平有些无奈,来到这里一个月的时间,他已经调解了四五次村民纠纷,在他看来这些纠纷都是一些小事,但在村民眼里仿佛是天大的事儿。“去年我们的《民法典》颁布了,对于我们做事规范,那个就是一部非常好的法典。还是要普法,要对老百姓讲我们国家的政策、普法,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互相帮助,和谐、团结、奋斗的精神。”

 对于饶平的到来,曼干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张忠谊是这样说的:“自从他们到位以后,各项工作都积极参与,入户调查、修路、宣传方面都做得比较到位,特别是对曼干村资源优势的宣传,都做得比较到位,工作扎实、积极。”

 在对曼干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以后,对于接下来的工作开展饶平有了大致的规划。他们打算到一些示范村里去调研村规民约的制定、人居环境整治的方式方法。同时,积极协助牛油果产业园,把牛油果产业做大做强,打造成曼干的特色产业,带领村民走上致富道路。

 尽管驻村期已满,报社多次让他回归原职,饶平却拒绝了,他主动申请继续驻村。在乡村工作、为脱贫攻坚奋斗的这些年,他对乡村的感情愈发深厚。现在,脱贫任务已经完成,他要为乡村振兴继续奋斗。

尾声

 在采访的最后,饶平突然有了几分伤感。他说自己当时报名除了想加入到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来,也受到了弟弟的影响。

 2017年年底,饶平的弟弟在扶贫路上不幸遭遇车祸,因公殉职。这件事给了他非常大的震撼,他觉得自己必须到乡村里去,看看脱贫攻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事业。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最初饶平的家人对于他抛下安稳的城市生活深入大山并不赞同。但他一再坚持,家人拗不过他,只得同意。每次离开家时,满满的都是叮嘱和担心,这也是饶平觉得自己愧对家人的地方。

image.png

      几年的驻村工作下来,饶平已经年过半百。尽管物质生活相对清贫,但他的精神生活却非常富饶。他身边常年带着几样乐器,工作之余,他会坐到院子里的树下弹琴、拉二胡,或是拍一些山山水水、民俗风情。他把身边的人和事都记录下来,几年里写了几十万字的文稿,出版了数本书籍,用自己的文字建立起这个时代的乡村档案。

上一篇:贯彻省委省政府玉溪现场办公会精神 |平掌:加快墨临高速曼干出口联络线及连接线建设 打通“最后一公里”
下一篇:我为群众办实事丨党员干部“专车接送” 让疫苗接种有温度

主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77-7011521   联系地址: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桂山街道平山路42号

滇公网安备 53042702000008号 备案号:滇ICP备05002587号    网站标识码:5304270007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