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县九举措构建哀牢山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近年来,新平县以确保哀牢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安全为目标,克服保护区科技人才缺乏、人员编制少、资金不足等困难,努力建设集保护、监测、科研、宣教为一体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一是多举措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从严管控,抓好森林防火工作。结合自然保护区实际,通过落实防火责任、加强保护区与旅游景区的联防互动、营造防火氛围、加大防火巡查和堵卡力度、组建防火工作督查组、加强社区共建共防等措施,全力抓好森林防火工作,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二是创新自然保护区管理新模式。1.建立护林员定位系统。护林员定位系统,通过手机终端与业务平台的联动共享,实现对护林员的实时野外安全防范、轨迹查看、工作协作、考勤监管等,有效解决了护林员管理和野外巡查监管困难的问题,提高了护林员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效率,特别是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可有效保障护林员的人身安全,提高保护区监管护林员的管理水平和日常事务处理效率。2.建立管护协会。在全省率先试行协会承包管护的管理模式,根据行政区划不同,依托下设的4个乡镇管理所,分别组建管护协会,将原有的护林员吸收为协会会员,明确管护协会承包管护的主体,承包管护人员是第一责任人,对承包区域的森林防火和森林资源管护负直接责任。通过协会管理,承包管护人员的思想观念得到转变,大大提高了管护积极性,为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积极作用。
三是多方协作提升科研监测能力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玉溪师院等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争取人力、智力和科研平台支持,通过项目共建,有力提升护林员队伍科研监测能力,推动了各个项目顺利完成。
四是守护候鸟通道,鸟类环志与疫源疫病监测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多年来,共监测到鸟类41659只,隶属14目32科,共216种,新增记录种71种。2016年,金山丫口鸟类环志点被全国鸟类环志中心评选为第一批“全国候鸟监测网络地点”并授牌。
五是开展“新平县繁殖鸟类示范观测”项目,在新平县设置县城城郊、大雪锅山、金山丫口和三江口4个观测样点进行调查,共调查了10条样线,共记录到1546条记录,隶属于10目30科161种,其中包括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六是开展“两栖动物监测”项目,在15条固定监测样线上进行两栖类动物监测,共发现两栖动物14种,隶属2目8科11属,其中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1种。
七是开展兽类固定样线监测。目前,在自然保护区内共建有巡护路线20条,动植物监测样地样带16块,样线12条。通过监测,共记录到56条兽类活动记录,包括11种野生哺乳动物活动的痕迹,并首次在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内发现疑似奇蹄目兽类的足迹链。
八是着力打造“西黑冠长臂猿世界分布中心”。哀牢山自然保护区新平境内生存着124群,约500-600只西黑冠长臂猿,占世界总数的一半左右,是名副其实的“西黑冠长臂猿世界分布中心”。近年来,新平县哀牢山自然保护区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合作,在茶马古道和大帽耳山建立两个监测站,安排4名护林员,专项从事西黑冠长臂猿的跟踪研究,并在茶马古道成功习惯化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第一群长臂猿,获得大量影像、图片资料。2016年,新平县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加入了云南省生态定位监测网络。
九是推进保护区内项目实施。
1.
顺利完成
2013
年中央财政林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助项目。完成动植物监测、哨所维修、宣传教育、人员培训等项目,促进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平管理局在科研监测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宣传教育等方面得到较大幅度提升。
2.
保护区基础设施三期建设项目全面竣工。建设内容包括新建业务用房
792.3
平方米和白水河哨卡
21.5
平方米,修缮马鹿场、大岔路、金山丫口、洋芋山、帽儿山
5
个哨所及救护站防护围栏,新建界桩
34
棵、界碑
1
座、标志牌
8
个,固定样地
3
块、固定样线
4000
米、巡护步道
10
公里。
3.
通过与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香港长春社、恒生银行合作,争取到扶持资金
167.98
万元,在戛洒镇耀南村委会席草塘、徐家寨、半坡和赵家村
4
个村民小组实施低碳生态示范村项目建设,力争通过项目实施,降低社区居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破坏。
4.
开展新一轮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考,计划
2017
年完成。
5.
实施云南省极小种群保护项目,开展新平县境内旱地油杉种群分布调查及保护宣传。
出处: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玉溪市新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人:政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