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县九举措深入推动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按照省市部署,新平县采取九举措全力推进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家园清洁、美丽,生态绿色文明的好成效。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高起点编制城乡规划,绘好城镇化蓝图
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龙头”作用,认真组织各类城乡规划编制。一是编制完成《新平县城总体规划修编(2013-2030)》,并于2014年5月经市政府批复实施。二是编制完成戛洒、漠沙、扬武、老厂、新化、者�集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水塘镇、建兴乡集镇总体规划修编规划成果完成,计划9月底完成技术评审,年底前完成报批工作。三是编制完成国家级试点《新平县域村庄建设规划》。四是编制完成县城城市设计及色彩规划、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系统、公共设施、商业网点、消防、地下管网、地下空间利用、绿地系统、燃气等专项规划和县城老城区及行政中心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五是委托广州规划院上海分院编制完成《玉溪新平――中国樱花城行动规划》和《新平县磨盘山森林公园景观规划》。为分期实施中国樱花城各类规划项目,提升磨盘山森林公园品位、展现樱花城旅游名片提供了规划技术支撑。六是开展县城重点片区规划编制。按照市政府批复执行的《新平县城总体规划修编(2013-2030)》功能定位和县城“西进北扩”城市发展方向,围绕山水融合、城乡融合、产城融合,把西片区建设为政务社区、金融社区、商务社区、健康社区的目标,新平县委托昆明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县城西片区5.7平方公里的《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概念性规划》及《新平县花山公园提升改造修建性详细规划》、《新平县子湖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新平县老城棚户区改造概念规划》等重点片区规划。七是为实现县城控规全覆盖,新平县委托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规划面积为3.36平方公里的《新平县城环城北路沿线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面积为5.7平方公里的《新平县城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目前,规划初步成果已完成。八是为完善县城各项专项规划。委托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新平县绿道系统专项规划》和《新平县慢行系统专项规划》,现规划初步成果已完成。正在编制《新平县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划》,计划12月底完成规划初步成果。九是编制完成村庄规划143个,其中:10个示范村,112个整治村,易地扶贫搬迁21个。
(二)统一行动,全面开展城乡人居环境集中整治
自召开全市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动员视频会议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由县人民政府县长召集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和乡镇长、街道办主任,安排部署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明确近期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同时县委办、政府办公室下发相关文件,要求全县各单位结合“挂包帮、转走访”,到各单位联系村、社区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宣传动员工作。通过广泛宣传,全面动员,全县掀起人居环境整治热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截至2016年9月30日,共投入人员14.24万人次参加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其中:12个乡镇、街道投入人员14.11万人次,县属部门、县区挂钩联系部门投入人员1300人次,共清理垃圾26973吨。
(三)加强领导,强化督查,抓好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一是成立指挥部,由县人民政府县长担任指挥长,县委领导、分管副县长为常务副指挥长,23个县级有关部门和12个乡镇、街道领导组成指挥部成员,将工作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到位;建立层级包抓制度,实行县级领导、各部门主要领导、乡镇领导定点包抓,并把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评,严格督查、考核奖惩,充分调动各部门工作积极性;建立人大、政协监督制度,同时,多次邀请省、市人居环境整治专家指导开展工作,为顺利推进全县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是成立专项督查组,抽调相关人员组成4个督查组,每一个督查组都指定乡镇开展督查,并由县广播电视台记者进行追踪报道。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立即进行电视曝光并下发督查专报,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要求有关单位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整改,并将整改情况报县委督查室。督查组将及时开展“回头看”,对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被二次曝光的,实施相应惩罚措施。
三是县纪委监察局下发《新平县纪检监察机关开展全县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责任落实专项纪律检查工作方案》,着力整治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为官不为”问题,确保工作质量上得去,效率出得来。
(四)制定方案,明确重点深入开展
结合新平实际,出台全县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工作方案,把县城、集镇、农村环境作为重点整治内容。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和措施,紧密结合美丽乡镇建设、“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通过三年的努力,基本消除城乡环境薄弱地段脏乱差现象,实现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县城容貌明显改观,村容村貌明显美化,城乡居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人民群众自豪感、归属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
(五)广泛宣传,全民参与
坚持广泛宣传,正面引导,以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单位”、生态文明“三进”活动和环境保护、环境整治、卫生文明县城、生态县建设知识宣传等活动为契机,营造全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群众环保意识,提高群众对《环保法》《城乡规划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系列法律法规的知晓率,引导群众自觉爱护环境卫生,主动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中来。
(六)落实“五个结合”,持之以恒抓出工作成效
一是与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相结合。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项目中,新平县统一编制以彝族、傣族为主要风格的民居图集,按照统规联建、统规统建或统规自建的思路,推广运用于民居建设中,较好地突出民居民族地域特色,进一步提升了村庄的面貌。
二是与棚户区改造工作相结合。新平县全面启动完成老城区“三调”工作,结合民意调查和群众安置意愿,初步确定老城区的改造规划方案和新区安置规划方案。项目概算投资27.47亿元,计划申请贷款资金22亿元,力争货币安置比例达到50%以上。通过实施棚改项目,提升和完善片区规划,将有效解决老城区堵、乱等无序建设问题,进一步完善老城区公共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的档次和品位。
三是与城镇“两污”建设相结合。2016年,新平县争取到城镇“两污”项目5个,分别是戛洒镇污水项目、水塘镇污水项目、漠沙镇垃圾、污水项目、扬武镇垃圾项目,总争取资金850万元。所有项目计划于2017年3月前完工。通过实施城镇“两污”项目,将进一步完善县内城镇污水、垃圾基础设施,有力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水平。
四是与美丽乡镇建设相结合。2015年,新平县实施扬武镇、平甸乡、新化乡3个美丽乡镇建设项目;2016年启动平掌乡、者�乡、老厂乡3个美丽乡镇建设项目。通过实施美丽乡镇建设项目,县内集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配齐了集镇环卫清运设施,实现集镇及周边村庄的垃圾清运工作管理规范统一,美化亮化绿化水平大幅提升。
五是与“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作相结合。2016年,新平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总抓手,以环境卫生整治、村庄绿化美化等为工作重点,按照“打造精品、彰显特色、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工作要求,坚持以国道省道沿线、集镇周边和特色旅游村为整治重点,分期分批实施。2015年,实施桂山勒达等4个示范村、新化小黑达等43个整治村建设。2016年,启动实施戛洒镇关圣庙搬迁点等6个示范村、新化乡布者村委会布者小组等69个整治村建设,为全面实现乡村生态美、村容美、生活美、乡风美奠定坚实基础。
(七)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
深入实施“美丽乡村、清洁家园”、城乡人居环境三年行动,建立农村环卫长效机制,“脏、乱、差”现象得到治理。截至目前,全县123个村社区,1463个居民小组,共有清扫保洁人员1463名,垃圾池984个,垃圾房48个,垃圾箱324个,公厕451座,垃圾清运车20辆,日常清扫面积达10.95万平方米,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减少二次污染。
(八)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村组结合实际,多形式打造清洁美丽家园
新平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乡镇、街道成立领导小组,各村社区党支部牵头,在总体行动部署下,各村居民小组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重点突出党员示范引导作用,组织群众、党员深入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县各村居小组进一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将村庄环境卫生保护、水源保护、绿化美化、杜绝私搭乱建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规范村民行为,实现集体监督、众人帮改,村风文明,家园清洁美丽。新平县各村居民小组开展人居环境提升行动中,接地气充分,特色明显,在民族特色旅游村组、集体资产收益较为丰富村组、美丽乡村项目村组、普通村组等不同分类的村组中都有典型的方式方法。例如:在民族特色旅游村组类型的戛洒镇南蚌社区旋涡小组中,小组结合实际,实行各家各户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的“三包”制度。并建立健全公共区域保洁值周制度,每两户人家为一组每天清晨义务打扫公共区域,卫生监督员负责监督考核。全村组划成14个农户责任区,2个村级公共区,做到了网格化、无缝隙、卫生面貌大为改观;在集体资产收益较为丰富村组类型的水塘镇水塘社区曼拉小组,小组以村庄的环境卫生整治为重点,由党员带头示范,小组划分15个标段进行分片清扫,标段内涉及群众实行户户轮流值班到开展本组卫生保洁,由卫生监督员负责监督,并将保洁情况纳入党员积分制、年底收益分红考核;此外,小组把生猪交易市场股份分红投入到小组的美丽乡村、养殖小区、集体公益房、文化长廊等公益事业的建设中,不断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在普通村组类型的平甸乡桃孔村阿波左小组,采取“室内星、室外星、无害星、仪表星、义务星”五星级文明户挂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与党员积分制党建工作双推进模式,建立“组干部、党员段长制”,明确小组长、村民代表及党员成员为段长,小组群众为成员的整治队伍,每天对公路沿线、组内道路、门前区域进行集中清扫整治,并建成以老年协会为主体的“党员先锋服务监督保洁队”,定期不定期对组内外环境进行保洁和监督,每月对五星级文明户评比一次、登记一次、公式一次、挂星一次。对做得好的群众举行公开表扬,做得不好的群众进行教育和整改;对做得好的党员户进行认真登记,并在党员积分制评比中给予加分。
(九)紧抓生态文明核心要义,生态创建成效显著。
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最具原生态民族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中国最具特色生态旅游名县等诸多荣誉称号。截至目前,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10个,市级生态村102个;加强环境宣传和绿色创建,创建省级绿色学校13所、市级绿色学校31所、省级绿色社区4个、市级绿色社区8个和省级环境教育基地2个。启动平甸朵舍宗等3个民族特色村寨和老厂塘房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加快实施戛洒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项目,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二、取得成效
一是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县委、县政府高度此项工作,并及时部署工作任务,带头行动,研究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成立工作机构,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全县干部多形式开展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二是通过宣传发动,全县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到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来,群众是此项工作的主体,群众动起来,成效出得来,通过宣传动员,14万余名群众参与到整治工作中来。
三是保障经费,形成长效机制,一方面财政预算安排每年集镇维护费735万元;另一方面财政补助每个村、社区每年1万元,每年共123万元用于解决乡村环卫车辆、垃圾设施及农村垃圾清运等资金。此外,部分有条件的村、社区拿出一定的资金,以“以奖代补”的形式,解决村庄保洁经费。
四是通过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新平县城乡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基本消除垃圾成堆的现象,同时,乡、村、组结合实际逐步建立环境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确保工作落到实处、看到远处。
五是通过城乡人居环境整治与村庄建设项目的有机结合,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污水、垃圾治理工作成效明显,民居特色逐渐展现,村庄面貌不断得到提升。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全县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部分群众公共卫生意识薄弱,随意丢弃垃圾、乱堆乱放的现象有待改进。
二是人居环境配套基础设施薄弱,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乡镇村组垃圾清运距离较远,农村垃圾处理配套设施有待完善,绿化美化程度不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三是工作进展不够平衡,整治不够彻底。由于思想认识、经济条件、方法措施等方面的差异,各乡镇、街道整治工作进展不平衡。环境整治良好的情况尚未在全县普遍铺开,大多数乡镇还存在环境综合治理“死角”的问题,“脏、乱、差”尚未根本消除。
四是长效机制不够完善。虽已建立了一些相关制度,但工作中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资金投入机制、工作保障机制、监督考核机制等长效管理机制还需不断健全。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必须把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依靠群众,发动群众。
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引导,不断增强广大城乡居民的文明、卫生意识和环境保护观念,营造人人支持、人人参与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提高整治工作的知晓率,坚决杜绝出现“一时热”“面子工程”现象。
三是强化监督检查。督查小组对各项整治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督查,随时通报情况,使全社会都能够理解支持和参与整治活动。
四是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联系自身实际,不断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的各项工作制度、措施办法,认真学习其它地区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新平实际的农村垃圾治理方法,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促进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上轨道,着力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五是围绕全省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会议精神,围绕美丽乡村建设要求,1.结合“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易地扶贫搬迁、直过民族村建设、地灾搬迁等项目,将农村“七改三清”纳入项目建设内容,完善农村基础设施。2.结合创建生态县,多方筹资,强化农村清洁田园及村庄污水、垃圾等整治工作。3.整合电力、通讯等部门的农村建设项目,试点示范项目,逐步改造农村电力设施,推进“宽带乡村”工作。
五、向市级反映的意见建议
农村“七改三清”工作任务艰巨,需要通过筹资实施一批项目才能推进,由于县级财政困难,很难落实专门的资金和项目,恳请市级尽快出台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以便县级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