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节庆仪式
拉祜族过春节的传统仪式
腊月农历属猪的那天为拉祜族传统的大年三十,之后的属鼠日定为大年初一。大年三十每家必到山上采摘染饭花制作黄米饭,从大年三十吃到大年初二。大年三十至大年初二拉祜人都不外出劳作,每天必须对祖先进行献饭祭祀,大年初三以后开始劳作,撵山,打猎。
拉祜族过春节的现阶段仪式
在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大环境的影响下,如今拉祜族的春节仪式已经被同化,大部分人已经不再过传统的拉祜族春节,而是改过汉族传统春节,与汉族传统春节日期一致,进行杀猪饭、大扫除、贴对联、做年夜饭等仪式。
拉祜族过清明节的传统仪式
拉祜族对亡者敬重,每年清明节都会进行扫墓,将坟墓周围的杂草清除干净,并用从家里准备好带来的煮熟的鸡进行献祭。拉祜族清明节上坟从不烧香、烧纸钱和挂纸。
拉祜族过清明节的现阶段仪式
拉祜族现阶段的清明节一直延续传统的仪式,仅用家里做好带去的饭菜及煮熟的整只鸡进行献祭,发展至今仍不烧香、不挂纸。
拉祜族过端午节的传统仪式
拉祜族传统端午节的食物是将包谷、糯米、麦子分别磨成面粉,筛除粗秕后,放入盆内合水拌成面团,再用叶子包好入锅蒸,则为可口的包谷粑粑、糯米粑粑和麦子粑粑,拉祜族过端午节从不吃粽子。
拉祜族过端午节的现阶段仪式
由于多民族的影响及生活条件的改善,现在拉祜族过端午节也有人家开始包粽子、吃粽子,只有部分家庭的老人依旧沿袭传统的饮食习惯,只吃糯米粑粑。
拉祜族过中秋节的传统仪式
拉祜族传统过中秋节每家每户都必须杀鸡献祭,抬着煮熟的完鸡在家里每个角落口念祝语祭拜,祈求保佑。如果中秋节当晚月亮被云遮住,家里人就会拿出准备好的盆不停地进行敲打,直至月亮又重新被人们完整的看见。
拉祜族过中秋节的现阶段仪式
现阶段拉祜族过中秋节依旧延续杀鸡献祭在家里每个角落祭拜祈求,只是不再在见不到月亮的时候敲打盆了。
3.18拉祜民族文化节的传统仪式
拉祜族生活事事与土、石、树息息相关,古老的拉祜族住房古朴,衣食住行都与树相关,所以生活中的神都要选一个石头靠大树根为神来保佑生产生活,所谓“一山有一庙,一寨有一神”,指的就是一个村庄有一个祭龙的祭台和山神树,每年都要杀猪宰羊来祭祀。传统的拉祜民族文化节其实就是拉祜族的祭龙扫寨子,于每年的农历二月的第一个属牛日举行祭龙仪式,之后的第十三天,即属虎日举行“跳哑巴”清扫寨子祈福仪式。
3.18拉祜民族文化节的现阶段仪式
2002年“8.14”特大泥石流灾害之后,大部分的拉祜族失去了家园,进行了异地搬迁,移居到新的居住地,经过群众的不断努力,村寨面貌焕然一新,村民决定开新街庆祝,于是便于2003年农历二月第一个属虎日举行“跳哑巴”扫寨子祈福仪式。那天正值新历3月18日,故从今以后便把每年的3月18日定为拉祜族的“祭龙节”扫寨子,即拉祜节。
在拉祜节这天拉祜族人要举行祭龙仪式,祈求天、地神灵帮助实现某种愿望。祭龙是拉祜族人一年中最重视的一件大事,也是最隆重的节日。拉祜人认为:自家一年的生产、生活的好坏、六畜能否兴旺、五谷能否丰登都是与龙神有关,所以拉祜族人家祖祖辈辈、家家户户都非常重视祭龙,这一天寨子里的老老小小要穿上盛装,来到祭祀台,祈求龙神给予更多更好的护佑。这也是拉祜族文化中传承下来最为完整的民俗仪式。祭龙结束,龙头带领大家跳着“哑巴舞”和“竹片舞”沿每家每户开始清扫寨子,其意是春节过后在全寨内清扫不洁之物,驱除邪恶,清除病魔,祝愿来年人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近几年来,水塘镇把拉祜民族服装展示的游街仪式、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活动——打陀螺比赛、芦笙舞对歌“赛猪头”等民俗活动,纳入了“3.18”拉祜民族文化节的活动内容,让拉祜族的民俗活动和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也让群众更多的了解拉祜民族。
二、婚礼仪式
拉祜族婚礼的传统仪式
过去,旧哈拉祜族青年结成夫妻都不举行婚礼,而是以柴禾为媒,即到了婚嫁年龄的小伙子,若看中哪家的姑娘,就背一捆柴置于姑娘家门前,放置一个星期,每天两次到姑娘家看放置的柴禾有没有被收入屋内,假如姑娘把柴禾收入屋内,则表示愿与小伙子做夫妻,小伙子必须抱着鸡到未来的岳父家,让其煮了吃,然后和姑娘一起上山再砍一捆柴禾,凑成一对,姑娘便可到男家做媳妇了。
拉祜族婚礼的现阶段仪式
现在的拉祜族实现了婚姻自由,到了婚嫁年龄都实行自由恋爱,婚礼习俗也与汉族大致相同,男女双方经由老人选定日子即举办婚礼。娶嫁双方杀猪杀羊,宴请亲友。当夜,各方青年男女云集,跳芦笙舞,对调子,以示庆贺。
三、丧葬仪式
拉祜族丧葬的传统仪式
拉祜族的丧事,全寨相帮操办。死者当天进行火化,然后选定出殡埋葬的日子,远近亲属自带一碗米和一瓶酒到死者家进行帮忙,吃饭的时候都要进行磕头仪式。
送葬时,一路放鞭炮,孝男孝女头顶白孝布跟随棺柩后,妇女们边走边唱哭丧调。当送到事先选定墓地后,铲开杂草,掘出墓穴。下葬时,先由主持葬礼的抱一公鸡、口诵咒词,围墓坑转三圈后,才下棺入穴,然后由死者儿孙用衣襟兜土沿坟坑撒一圈,接着才上土砌坟,以一块平整光滑的石板作墓门石,不刻文立碑。葬毕,孝女们还要唱哭丧调奠祭后方返回。
拉祜族丧葬的现阶段仪式
严格遵循国家的丧葬仪式进行火化并葬于公墓内。
四、传统仪式传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特定的日子能让人们自觉想起并参与到拉祜节活动中,但大部分年轻人对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漠不关心,对传统拉祜族民俗祭龙、“跳哑巴”等传统民俗活动不感兴趣。祭龙仪式、“哑巴舞”、“竹片舞”都存在参与群体年龄结构偏大、年轻人不愿意参与的现象,尤其祭龙仪式的龙头找不到合适的传承人,整套仪式流程面临着流失的威胁。
2.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对本民族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缺失、同居环境中强势文化的侵入渗透、与其他民族频繁交往等原因,拉祜族的民族言语流失严重,甚至濒临消失,如今60岁以下的几乎不再会使用拉祜语,60岁以上的有极少部分,但也只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像祭龙等一些民俗传统仪式上,基本已经不会用本民族的语言来进行,无法展示出原生态的民俗仪式。
3.传统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节庆的习俗已经被同化,甚至流失,除了极少个别年纪大一点的人还知道一些拉祜族这些传统的仪式,很多人已经不清楚,甚至不知道有拉祜族传统春节、清明、端午这回事,传统的大年三十至大年初二吃黄米饭、献饭祭祀等民俗也只有少部分老人还在继续。
4.由于民族文化流失的较快,现如今已经很难完整调查了解到拉祜族传统节庆详细具体的仪式流程。
5.民族文化保护和民俗活动传承和保护的经费保障不足,无法对民族文化及民俗活动开展保护和传承活动。
五、对今后仪式的意见建议
1.加大对民族节庆文化的挖掘和传承,通过让拉祜族的老人为年轻人讲述为什么春节要吃黄米饭、献饭祭祀、祭龙,跳哑巴等民俗活动来历和寓意的方式,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仪式活动进行有意识的挖掘和培养,并鼓励人们坚持传承传统的节庆民俗传统。
2.成立专门的拉祜民族文化保护专项基金,每年深入村组有针对性的开展拉祜民族文化培训班,营造拉祜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氛围,鼓励年轻人参与到祭龙及“跳哑巴”等传统民俗仪式中来;同时办好“拉祜民族文化节”等具有代表性的节庆活动,增强群众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让群众自觉主动的了解仪式的由来及意义,主动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
3.建议及时开展拉祜族民族文化的抢救性保护工程。现阶段对水塘镇拉祜民族文化的挖掘抢救不够专业和完善,建议协调并依托有关院校专业人才的力量,对水塘拉祜族传统文化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挖掘整理出一批有价值的文化遗产。
4.注重民族文化传承人和手艺人的培养和挖掘,尤其对祭龙、打鼓等一些特殊仪式要有意识的培养传承人,形成传承机制;注重培养一批手艺人,鼓励年轻人学习制作拉祜服饰、道具等手艺,并于节庆日身着民族服饰参与活动,让人们更好的了解拉祜民族文化。
5.在重大节庆活动中开展一些传统的拉祜族民间运动,让拉祜族有更多的东西被人们了解,关注,并给予保护、传承。
6.对于婚礼、丧葬等仪式的改革减少了铺张浪费,尤其部分丧葬仪式的简化减少了人们对葬礼的恐惧感,但建议后人在举办婚礼和丧葬的时候,依旧可以延续唱嫁娶调和哭丧调,既表示对新人的祝福和对逝者的悼念,也可使婚调、丧调音乐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