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style!大开眼界—神龙祭起来 竹片舞起来 米粒撒起来 充满神秘色彩的“拉祜祭龙”是拉祜文化节系列活动上的重头戏,浩浩荡荡的祭龙队伍穿梭于村寨中,热闹壮观。3月18日,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水塘镇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拉祜祭龙活动,当地拉祜族群众弹奏着三弦,击打着大鼓,与来自各地的嘉宾游客一同起舞,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代代相传竹片舞 在巍峨的哀牢山下,奔腾的红河边,有一处美丽的小镇——水塘镇,世代居住于此的拉祜族仍传承着着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神秘多彩的拉祜祭龙更是令人神往。受好友邀请,云旅君来到了新平县水塘镇旧哈村,亲身体验了一场令人终生难忘的拉祜祭龙。 早上9点,旧哈村村口已经被村民、游客围了个水泄不通,村道两旁,身穿拉祜族民族服饰的村民演奏着各式各样的乐器,热情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宾客。气势磅礴的鼓声,悠扬动听的三弦,高昂澎湃的大号,此起彼伏的乐声中,传递着当地村民的热情。还未进村,村民便为大家准备了香醇的竹筒酒,看着清冽的酒水从竹筒中倒出,一旁的友人忍不住尝了一杯,酒水刚下肚,便直喊“辣”,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走过热闹的迎宾大门,喧天的锣鼓声还回荡在耳边,刚才热闹的迎宾队伍已经排列整队,两位拉祜族壮汉抬着大鼓,走在队伍最前方。 跟随着厚重的击鼓声,祭龙队伍开始有序前进,浩浩荡荡的祭龙队伍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由当地妇女组成的竹片舞队。一群群美丽的农家女,整齐划一地摆弄着手中的竹片,敲打出清脆的响声,节奏感十分强烈。队伍中,60岁的唐凤英精神抖擞,手中的竹片来回舞动着,神采奕奕。 竹片舞在拉祜族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在重大的节日、场合才会表演。“60多位竹片舞表演者都是村子里的农妇,为了准备这次祭龙活动,大家几天前就开始排练。”60岁的唐凤英有着一头黝黑的秀发,散发着超出于年龄的活力。 竹片舞是拉祜族的传统舞蹈,诞生于拉祜族的日常生活,舞蹈动作中,有类似插秧的姿势,反映的便是拉祜族耕地劳作的场景。“舞蹈是祖祖辈辈、口口相传而来的,等我跳不动了,就传授给村里的年轻人,让下一代接着跳。”唐凤英说。 争先恐后接米粒 还没从竹片舞中回过神来,祭龙队伍又开始了热闹的“跳哑巴”。年迈的龙头(祭龙领导者),带领着十来个年轻力壮的拉祜族小伙,装扮成哑巴,走进各家各户,去“搜寻妖怪”。 龙头每走进一户人家,围观的村民就齐声吆喝,气氛十分热烈。这项历史悠久的民族习俗,承载着拉祜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寓意着扫清污秽,村里人人身体健康,家家户户五谷丰登。 举行完“跳哑巴”,祭龙队伍来到了村中的“龙树”下,龙树前已支起长长的桌子,上面摆满了贡品,鸡、牛、羊、鱼,一样也不少。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龙头走到龙树下,点燃香纸,开始诵念祈福词,为大家祈福。诵念完毕,龙头先是用木勺向大家泼洒清水,随后又泼洒米粒。令云旅君感到奇怪的是,大家不仅不躲,反而主动迎了上去,接到清水、米粒的村民,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原来,这些清水和米粒都有着特殊的含义,谁接到的多,象征着福气越好。“泼出的清水象征着风调雨顺,泼出的米粒寓意着庄稼丰收。”据唐凤英介绍,村民会将接到的米粒,撒在家中的谷仓,当地人相信,这样能保佑家中衣食无忧。 村民们欢笑着,争先恐后地接住清水米粒,这浓烈的热情感染了旁观的游客嘉宾,大家一起加入进来,含蓄的游客用手捧住米粒,奔放的拉祜族群众干脆直接将衣服拉起来,形成一个大兜,想要多接一些米粒,祭龙现场热闹非凡。 四方宾客齐狂欢 欢声笑语不停歇,原本宁静的村子,今天格外热闹,每个人脸上都挂着兴奋喜悦。接到米粒后,来自昆明的陈女士笑逐颜开,不断向身边的朋友炫耀着,“太有趣了,从来没有体验过拉祜族祭龙活动,这次让我眼界大开,非常有意义。”神秘多彩的祭龙活动深深吸引住了陈女士。 新平县作家协会会员张有良则希望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拉祜族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新平人,我希望用照片定格这些精彩瞬间,让更多人通过我的照片,了解拉祜族,了解拉祜族历史文化。”张有良说。 旧哈村的祭龙活动完毕后,祭龙队伍又来到了水塘集镇广场,当地群众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赶来参加此次活动。空旷的广场中央,祭龙队伍跳着神秘庄重的舞蹈,数不清的当地群众,将广场里里外外围了三圈。随后,大家纷纷参与到舞蹈队伍中,无论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还是两鬓斑白的老人,每个人都踏着整齐的步伐,毫不保留地释放着满满热情,广场瞬间化身为欢乐的海洋。 在新平,历史悠久、寓意深厚的祭龙活动仍保留着传统的样貌,且散发着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