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发展,离不开道路建设。农村公路由“线”成“网”、由“窄”变“宽”,路网构架的完善,不仅推动了“交通+旅游”、“交通+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完善,而且这些交通“毛细血管”的打通正为水塘乡村振兴“舒筋活血”。 在水塘社区曼拉小组,施工人员正抢抓天气晴好的有利时机,对水塘大道至曼拉小组、水塘大道入口至拉博公路的PPP乡村振兴道路进行拓宽硬化,着力打通群众致富路“最后一公里”。据水塘镇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心主任胡志才介绍,目前在施工的两条路总长1.97公里,路面宽度是4.5米,总投资216.7万元,主体工程已经接近尾声,下一步还要做公路排水、安防工程,预计11月底完成工程建设。 要想富,先修路。据了解,曼拉小组距离水塘镇政府0.8公里,现有居民62户284人,是典型的花腰傣村寨,系乡村振兴县级示范点,主要产业有冰糖橙、芒果、稻谷、畜牧等。近年来,小组通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逐步实现村庄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一时美”到“一直美”、“环境美”到“内涵美”的蜕变,还为全镇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树立了标杆。加之临近集镇区位优势、旖旎的田园风光、深厚的农耕文化等条件,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了基础。但是进入小组的道路却只是一条3米宽的水泥路,最初是群众投工投劳修建,2013年美丽乡村建设时对路面进行过一次重新硬化,现在已经不能满足小组发展需要,群众出行也不方便,进组道路成了小组的“心头病”。为尽快解决村民关心的“心头病”,水塘镇在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中,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实施水塘大道至曼拉小组、水塘大道入口至拉博公路工程,不仅为群众出行提供安全、舒适的道路通行环境,而且对推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据曼拉小组党支部书记陶云春介绍,原来进小组的路不仅修建时间长,路还窄,出口与旧哈路相连接,出行存在安全隐患。等施工的2条路通了以后,是群众最开心的事,不仅出行更方便更安全了,而且对小组的产业发展有很大推动作用。 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犹如进村入组的毛细血管,不仅串联起水塘乡村美景,解决群众出行难题,更是架起了通向组外村外的“致富路”,助力乡村振兴开上“快车道”。目前,水塘镇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410多公里,实现9个村(社区)、87个小组硬化路全覆盖,于2019年被评为“四好农村路”市级示范乡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