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塘镇:党建引领民族文化传承 乡村振兴搭建新擂台


来源:新平县人民政府网 时间:2021-11-15 00:11   点击率:159打印】【关闭

水塘镇水塘社区哪喊小组是典型热坝花腰傣民族小组,现有村民79户386人,其中,傣族人口348人;设党支部1个,有党员13名。近年来,哪喊小组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围绕党组织建设、发展特色产业、传承民族文化等,谱写着乡村振兴新篇章。

突出政治功能,建强基层党组织。成立创建工作专班,完善细化《水塘社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点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水塘社区哪喊小组乡村振兴规划(2020-2035年)》。扎实推进哪喊小组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选优配强组领导3名,强化对乡村振兴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投入2.2万元完成村规民约、小微权力清单、人居环境整治等制度上墙工作,悬挂党员户亮身份、群众户亮家风、亮承诺公示牌76块。实施党建网格化管理,实行1名党员联系5—10户群众党员包户联系群众制度,通过党员群众亮身份、亮承诺等,从制度上、形式上强化党员身份和示范作用。利用主题党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由党员群众投工投劳建设美化绿化家园,投入7万元建成90个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实现增绿添亮面积180平方米。

完善村组功能,打造美丽宜居家园。坚持规划先行,完成哪喊小组乡村建设发展规划编制。实施小组特色民居改造、护栏建设、哪喊月亮广场及古井旁场地硬化、顶棚修缮,美丽乡村雏形逐渐显现。以最大程度激发群众参与示范点创建、打造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撬动小组集体资金投入,投入16万元完成7.3亩村庄产业用地平整工作、村庄内部护栏建设;预计投入20万余元对古井再修缮及实施文化墙建设,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内涵。全面实现人畜分离,压实人居环境保洁、垃圾收费、“红黑榜”评比、门前“三包”责任,形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管护长效机制。新建哪喊小组进村道路,方便群众出行,满足观光休闲游客车辆进村及停放。

保护传承民俗民风,倡导文明新风尚。完善公共服务及基础配套设施,力争扩建哪喊小组公益房,满足群众聚餐宴客需求。注重挖掘传承民族文化,“喊月亮”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突出传承人在非遗文化保护中的作用,积极抢救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精髓,小组杨萍荣获喊月亮传承人称号。成功组建一支22人花腰傣舞党建文艺队,定时在集镇广场、各小组进行广场舞、傣族舞等教学,传承傣族文化、传播党的声音。开展发扬“好传统、好家训、好家风、好家庭”等系列活动,推进善行义举、最美家庭等评选,充分挖掘身边好人,激发乡风文明,实现文化振兴。

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严格“一事一议”“四议两公开”等基层议事制度,落实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坚持基层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发展,协同推进党建带民风建设。以德治“春风化雨”,建立健全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组织,注重发挥乡贤文化、家训家风、生活礼俗的教化作用,厚植基层社会治理的道德底蕴。全面推行社会治理网格化,党员干部下沉网格,分片包组、分户到人,开展民情收集、矛盾化解、环境监督等工作,切实发挥“旗帜”作用,做到“接诉即办、矛盾即化、服务有保”。

持续稳定收入,实现生活富裕。用活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实施农村集体土地和集体资产资源清理整治工作,推进“除闲房、拆危房,腾空间、建新村,换新貌、奔小康”活动;盘清集体“三资”,理顺以喊月亮民族文化、傣家特色餐饮、柑橘采摘观光等方式助推集体经济发展脉络。扶持党员大户带头发展,将党员领富能力纳入党员积分制管理,落实归口管理责任。依托与水塘集镇临近、龙橙和潘橙选果厂发展的区位优势,以特色农业为基础,打造集高效生态农业、民族文化、特色餐饮、农家乐等功能为一体的产业链,力争建成一三产融合发展的综合型产业为主的生态型新村。


上一篇:水塘镇迅速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下一篇:水塘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2021年第七次集中学习

主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77-7011521   联系地址: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桂山街道平山路42号

滇公网安备 53042702000008号 备案号:滇ICP备05002587号    网站标识码:5304270007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