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刀村丙额小组位于水塘镇西北部,傣语中丙为平地、额为芦苇,远古时小组驻地有一块芦苇坝,故取名为丙额。这是一个傣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村寨,居住有32户151人。丙额小组自然生态良好,水地资源丰富,村民淳朴勤劳,以反季节蔬菜及柑橘种植为主。近年来,丙额小组在党委政府及上级民宗部门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紧紧围绕“三个不离开”“五个认同”思想,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群众在各项工作中守望相助,形成齐抓共建的工作局面和人人讲团结、处处抓团结的良好氛围。 党建引领,促民族团结意识转变。丙额小组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旗帜鲜明跟紧党中央步伐,抓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制定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及措施。不断建强党支部,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达到100%,开展“辣味”组织生活会,党性得到检验。抓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同开展支部活动结合起来,打破传统“一人说、大家听”的单一模式。开设“民族团结+微党课”,由党支部书记、党员轮流讲,党员菜单式点课,针对性开展活动,协助解决各族人民在生活中的困难,不断增强各民族共同繁荣意识。 细致用心,促少数民族队伍新气象。思想有转变,心态有变化,作风更务实,为人民服务之心更强烈。让人才有舞台,丙额小组不断强化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始终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帮扶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积极推荐优秀人才、致富带头人、优秀大学毕业生到组上村上任职,为小组发展提供强劲的智力支持。充分利用广场、农家书屋、大喇叭等方式增进民族认同感,通过评比、表彰,让大家更加坚信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思想,形成人人团结,团结靠人人的良好氛围,让大家都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者、推动者。 精准谋划,使出产业发展杀手锏。丙额小组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玉溪精神,紧紧围绕绿色创新发展,探索生态复合型发展模式。依托红河谷—绿汁江热区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反季节蔬菜种植,农户间互帮互助,种植技术、专业知识得到宣传推广,2021年底种植反季节蔬菜达200余亩,实现蔬菜种植提质扩面,产业结构合理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品质柑橘产业,把住“苗种”关,栽种高端柑橘品种,采用网格化管理,育种、栽培与病虫害防控等关键环节请专人指导培训,争做新型“橘农”。同时,发挥生态绿色、农旅结合优势,提升柑橘产业附加值,多渠道销售,满足不同顾客群体需求,实现500亩柑橘在品牌、种源、种植管理方式、销售渠道等方面积极转型。一个橙子、一篮蔬菜鼓起村民“钱袋子”。 肯干实干,团结群众致富添动力。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破除陈腐思想,啃掉硬骨头,广泛宣传,入户讲解。小话筒、大喇叭、宣传标语“活”起来,人民群众动起来,村寨模样“美”起来。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切入点,制定保洁收费管理、公厕管理、小组内人居环境检查评比、红黑榜等制度。通过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做到门前三包责任制,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屋内有冲水式厕所,厨房干净整洁,柴火堆放整齐,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得到改进,农村环境焕然一新。带动群众完成拆除临危闲房、人畜分离、化粪池氧化池建设工作。房前屋后有人扫,公共区域有人管,清运垃圾10吨,清理村内沟渠200米,清理杂物30余处,拆除闲房10间500余平方、拆除猪圈5间100余平方米、家禽搬出村外4户。丙额成为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美好寨子。 开放创新,开启文化传承新模式。丙额小组“喊月亮”和“祭龙”等民俗文化活动,隆重感、神秘感极强。人居环境提档升级,旅游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果蔬经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战略,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村民注重文化保护与传承,打破只传本民族不传外民族的封闭思想,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活动,不论是傣族服饰还是腌肉、腌鱼等傣族特色美食,热情好客的丙额群众都倾囊相授,毫不保留。杀猪饭、长桌宴等特色活动让到访的各族游客都参与到非遗文化发扬传承之中。 据悉,该小组将继续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强措施、聚合力,不断健全服务管理机制,加快形成乡村治理格局,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新乐曲,奏响民族团结进步新乐章,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