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塘镇邦迈村牢固树立“党建+”理念,以乡风民风文明、民族团结进步、治理有序有效、文化生活丰富“四大工程”为统领,推动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2022年实现经济总收入3850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16元,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19.67万元,村办公司收入4万余元。 聚焦热点,党建引领乡风文明。强化村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形成“支部抓点、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深化乡风文明建设。一是抓载体。每月对11个小组开展人居环境“红黑榜”评比1次,形成常态化管理模式。实行卫生保洁收费制度,居民每户每年交纳卫生清扫保洁费50元,用于本组环境卫生保洁及垃圾清运等工作。投入100万余元在丫口山庄、回龙村、帮富村建设篮球场、小广场,七米田片区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文化阵地得到不断提升。二是抓制度。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并组织村民代表会议、小组群众会表决通过严格执行,以此来不断规范村民们的言行举止。三是抓项目。成立村办企业,通过购买挖掘机承接工程项目、与柑橘核桃龙头企业合作等,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并把所得收入3万元投入回龙村、村级宣传栏建设。依托自然生态、民族文化、地理位置等优势,积极谋划山头新糯租古村落百年茶树、棉花河时光仓等旅游开发项目。四是抓风气。通过小组会议等方式,大力宣传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活动6次。严格倡导婚丧嫁娶不得大操大办,反对铺张浪费,破除封建迷信,革除陈规陋习,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聚焦时机,党建引领民族团结。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为抓手,全力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良好局面。一是高举红色旗帜促民族团结。发挥辖区党员“关键少数”作用,将民族政策解读纳入班子成员讲党课、“三会一课”等内容,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本领。推行50名党员包户带动模式,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群众法治意识、文明意识和公德意识得到提高。二是抓实乡村建设促民族团结。以“平安12123”宣传活动为契机,认真贯彻关于平安建设、民族工作等重要内容;群众自筹资金8000余元,并投工投劳打造回龙村坡脚小组示范点,以实实在在的乡村建设成效温暖人心。三是注重产业发展促民族团结。邦迈村把产业发展作为推动民族团结工作的主抓手,柑橘种植面积达2593.5亩,涉及种植户387户。加快发展核桃、中药材等传统产业,10亩以上种植户25户、产量600吨;20亩以上种植户21户、产量2500吨。 聚焦人心,党建引领治理有效。积极探索政治、自治、法治基层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一是打好“责任牌”。坚持“党建带发展,文明促和谐”理念,2021年换届选举选优配强班子7名,整个班子老中青搭配合理,班子战斗力和凝聚力强。推行党建引领网格化模式,结合村组实际划分村干部包组、党员干部包户,确保各项工作责任有党员、干部包保,无漏点、无盲区。二是打好“服务牌”。全面压实人居环境保洁、垃圾收费、“红黑榜”评比、门前“三包”责任,形成管护长效机制,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坚持“一张网”模式管理,按照“1+1+N”模式,建立13个网格46个责任区,92个网格管理员,覆盖全村595户2293人。三是打好“特色牌”。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上下班制度,并将执行情况作为年底绩效考核评判标准之一。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实现红白理事会全覆盖、村规民约中涵盖婚丧嫁娶等移风易俗规定制度全覆盖;做好民事调解、交通安全劝导工作,2022年共调处群众内部矛盾纠纷52件,调解率100%,比2021年的74件减少22件,较好地维护了全村社会稳定,乡村治理成效明显。 聚焦活力,党建引领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促进文化事业快速发展。一是强组织。制定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加强乡村文化组织领导,形成文化建设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建成村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拥有图书室、体育场、党群活动室等,形成上下联通、服务优质的文化氛围。二是建阵地。强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60万余元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农家书屋1个、党员活动室2个、老年人休息区,修缮篮球场1个、公益房1个,给群众提供了一个学习、娱乐、健身的场地。三是育文化。配置11个音响设备,推行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助力文化惠民。成立村文艺志愿服务队伍1支,并组织到11个小组5个片区开展文化普及、传播、培训等服务活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妇联等联合开设“聂耳百姓合唱团”、“舞蹈队”等培训班,文艺志愿服务队伍积极编排歌曲、舞蹈,参加村级、镇级重要节庆日比赛活动,曾荣获两个二等奖的好名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