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这天在新平县水塘镇旧哈村农家书屋里,一位77岁的老人坐在椅子上聚精会神阅读,指尖摩挲着书页的场景,成为春日里最动人的文化剪影。这位精神矍铄的古稀老人,用半生蹉跎,讲述着一个关于坚持与传承的故事。 “小时候没条件,现在把书‘补’回来” 周爷爷的阅读之路始于遗憾,但衷于热爱。“六七十年代,山里娃能吃饱饭就不错,哪有闲钱买书?”回忆起童年,老人目光深邃。那时的他背着竹篓放牛、跟着父兄种地,只能用田间地头捡来旧报纸、烂书页问字求学,“连县城图书馆的门朝哪开都不知道”。白驹过隙,斗转星移,一甲子的岁月在老人脸上刻上了皱纹。现如今,不再为生计奔波的他,在小小的图书室里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每天清晨打扫完自家小院,他总会揣上保温杯,步行十分钟来到村委会,在书架前一坐就是半天:“现在政策好,书架上啥书都有,我这把年纪了,更要抓住机会‘补课’。”行万里路对于一个一辈子扎根在大山里年近耄耋的老人来说也许已成奢望,但读万卷书让老人的精神一直走在大道上。 “现在的娃娃眼睛总盯着手机,可别丢了读书的好习惯!” 老人坦言,阅读早已成为他对抗孤独、充实精神的“秘方”。他掰着粗糙的手指给我们算账:“一部手机几千块,能买几百本好书;刷短视频半小时就忘了看啥,可书本里的道理能记一辈子。”对着我们采访的小姑娘,周爷爷言辞殷殷“我大字不识几个,但知道‘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他说:“只要身体允许,每天都会来图书室报到,哪怕只看一页书,那也是进步。年轻人别让手机‘偷走’了书本”。 农家书屋已然成为村民汲取知识、提升素养的“精神粮仓”。周世祥老人的故事,正是无数乡村读者的缩影。在旧哈村农家书屋,这位“银发读者”用他布满老茧的手翻开书页,在油墨香中寻找生命的另一种可能。阅读,从不因时间、空间而受限,它是照亮心灵的永恒灯火。 这个世界读书日,让我们跟随周爷爷的脚步,捧起一本好书,让文字在指尖流淌,让智慧在心底生长,正如老人所言——“书读得多了,脚下的路,自然就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