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6月12日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2006年傣族传统制陶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文化遗产。为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6月11日,戛洒镇党群服务中心、宣传文化服务中心及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戛洒镇党群服务中心文创体验区联合举办花腰傣传统土陶技艺体验暨我们的节日·端午祈福活动。 活动邀请戛洒镇傣族传统制陶技艺市级传承人刀正富带领大家共同体验土陶制作,18位对土陶制作感兴趣的朋友参与到此次活动中,体验花腰傣非遗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此次非遗体验活动以制作土陶水杯为例,刀老师给参与者讲解了傣族土陶的历史、土陶的制作流程及制作要领。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都体验了土陶制作并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并在作品上刻上自己专属的图案或文字。制作出的土陶将经过烧制变成美观且实用的生活小物品! 时值传统佳节端午,在活动末尾傣族阿嬷用傣家特色栓叶祈福的方式,为大家拴上叶子,送上傣家的祝福。花腰傣过端午有“福厚”“萨姆布鲁”(音译)的传统,意为由长辈在头、腰、手、脚等部位栓上由直柳和菖蒲制作成的叶条,来祈祷人们身体安康、无灾无病。花腰傣信奉万物有灵,认为柳条可以给人们带来阴凉、菖蒲可以为人们驱赶蚊虫,在端午时节栓这种特色的叶子就可以让大家愉快的度过炎热的夏天。 柳条需剥开外皮抽去筋杆,完整保留整条柳枝方可使用。据了解,此技能只有少数老一辈花腰傣阿嬷掌握,现代年轻人多数都不了解这一风俗,甚至没有见过,习俗面临失传。 非遗文化传承体验活动在“兴致盎然”学非遗、“欢天喜地”玩非遗、“津津有味”品非遗的热闹气氛中圆满结束。花腰傣土陶制作技艺体验充满趣味性和操作性,对傣族传统制陶技艺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特色的栓叶活动也进一步挖掘了花腰傣的传统文化,带大家体验了不一样的非遗乐趣,过了一个涨知识的端午佳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