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 尽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十分迅速, 但是仍然没有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暴露了诸多固有弊病, 比如:市场的逐利性浪费了资源, 并且产生了不均的资源配置, 环境污染加剧等一些问题。此外, 因市场机制有明显的滞后性, 由此也逐渐暴露出弊病, 给经济的顺利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所以, 审计监管手段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体现出综合性监管的特点, 其地位和重要性都是无法替代的。 (一) 高层次监督地位 总的来看, 在整个宏观经济调控中, 审计工作的监督地位非常高, 它也是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审计监督涉及的方面较广, 实现的是全方位监督。既有国家、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 还包含宏观调控职能的税务等专业性监督, 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 有效推动了宏观经济健康发展。鉴于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所以一旦缺少审计监督或是存在审计监督不力的情况, 就无法全方位落实好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在这一形势下, 就很难获取到真实的执行信息。 (二) 间接调控地位 在宏观经济调控中, 审计是处于间接调控地位的。在调节与控制宏观经济方面, 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一个是直接调控;另一个是间接调控。与财政、金融、计划等部门不同, 审计主要是运用经济监督职能分析和处理微观审计, 而不是对宏观经济的直接调控和管理, 由此作出审计结论, 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审计作为调控的中介, 能将必要的信息传递给宏观调控。在利用审计间接调控时可以将其他直接调控手段一起应用其中, 较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央宏观调控能力, 最终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三) 综合经济监督地位 综合经济监督是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 突显出公正性及客观性。审计监督主要采用的方式是专项监督、日常监督, 审计监督能全方位的检查、控制参与国家财经活动的各个主体, 进而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审计工作具有独立性特点, 其重点是监督经济活动, 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 也不直接参与到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去, 并且审计结论的可依赖性、权威性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