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乡村少年宫在乡村完小的落地生根,一些学校积极致力于探索和丰富少年宫文化内容,开办特色乡村少年宫。漠沙镇关圣村完小就发挥花腰傣世居地这一优势,在乡村少年宫设立花腰傣特色兴趣小组,请来民间艺人,开设花腰小调、竹编、土陶制作、传统织布等课程,陶冶学生民族艺术情操的同时,也传承了傣家文化。 
李正清是云南省的竹编传承人之一,已坚守竹编技艺30多年,李正清说,随着如今时代的变革,竹编这门手艺越来越淡出了年轻人的视野。前年,关圣小学开设了花腰傣特色兴趣小组,并邀请他来担任竹编指导教师,他很高兴的接受了。 指导教师李正清说:我先教他们编小动物,还有小燕子、小毛驴、小鱼、小虾,然后再编饭盒,帽子,我们傣族的斗笠,这是我们傣族的传统,我们傣家的竹编艺术,以后我教学生教会了,这些传统就能传承给下一代。 关圣小学乡村少年宫在每周四下午都会组织活动,虽然时间短暂,但学生们都很珍惜。在李正清的耐心指导下,孩子们学会了用几根简单的篾竹编织出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 关圣村是花腰傣世居村落,很多花腰傣文化发源于此、流传于此。关圣小学本着“山水育人、山水养人”的理念,聘请了本地民间艺人,专门指导学生进行织布、竹编、土陶制作、刺绣等民间艺术的学习、欣赏和创作,让学生在接受民族艺术启蒙教育的同时,也让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指导教师刀凤仙说:主要让他们体验一下,他们的长辈是以前是如何织布的,如何织出这么美丽的图案,一个是让他们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最后创造出更美好的东西。 截至目前,关圣小学先后邀请了8位民间艺人对学生进行指导,开设的10类22项乡村少年宫活动课程,有关花腰傣民族民间艺术的就占了四分之一,在玉溪市少年宫才艺展演中,关圣小学的傣族小调表演还荣获了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