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沙镇种植蔬菜历史悠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个别品种已发展到一定规模,在省内外均具有一定影响力。但漠沙土地面积大,坝区蔬菜发展迅速,且具有明显优势,但坝区土地面积有限,山区土地面积广,但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意识偏低,蔬菜产业发展较为滞后,至今仍然主要以种植甘蔗、玉米等作物为主,种植蔬菜的山区面积极少。漠沙镇蔬菜产业发展在过去几年得到了农业局及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坝区蔬菜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蔬菜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山区也慢慢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始发展蔬菜种植。 一、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以2017年蔬菜生产情况为例,全镇蔬菜种植面积38905亩,产量12461.7万公斤,产值34774.5万元。 小春蔬菜收获面积24464亩,产量7489.9万公斤,产值23499万元,其中,苦瓜11749亩,产量4112.2万公斤,产值14392.5万元;豇豆3252亩,产量715.4万公斤,产值2146.3万元;辣椒2895亩,产量608万公斤,产值2735.8万元;豌豆1053亩,产量115.8万公斤,产值347.5万元;番茄1893亩,产量851.9万公斤,产值1703.7万元;其他蔬菜3622亩,产量1086.6万公斤,产值2173.2万元。 大春蔬菜种植面积14441亩,产量4971.8万公斤,产值11275.5万元。其中:苦瓜种植6885亩,产量2547.5万公斤,产值6368.6万元;辣椒种植1330亩,产量332.5万公斤,产值997.5万元;豇豆种植1868亩,产量467万公斤,产值934万元;番茄种植1101亩,产量550万公斤,产值825.8万元;其他蔬菜种植3257亩,产量1074.8万公斤,产值2149.6万元。 蔬菜产业主要集中在坝区,以苦瓜、豇豆、小米辣为主,多种蔬菜品种共同发展。山区少量种植甘蓝、马铃薯等冷凉蔬菜,面积极少,推广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二、主要做法 (一)整合项目资金,聚焦产业精准扶贫 结合建档立卡贫困户相对集中的村组发展蔬菜生产,整合省级农业生产专项、县级蔬菜产业经费等项目资金进行重点帮扶,因地制宜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将传统小春种植结构调整为以热坝蔬菜、高寒山区玉米套种豌豆、冬马铃薯种植为主的模式。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牵线搭桥,引入蔬菜外销、加工龙头企业,订单模式发展苦瓜、青花、甘蓝等见效快、效益好的蔬菜种植。 (二)订单生产,解除群众后顾之忧 通过引进外地蔬菜企业到漠沙发展蔬菜,以订单形式组织生产,既能保证企业需求,统一质量,又能确保农产品销售,解除了群众种菜的后顾之忧。目前坝区订单蔬菜有大顶苦瓜、秋葵,经过近两年的发展,模式较为成熟,企业和农户均已达成共识,发展较为稳定。山区订单蔬菜体现为:2018年在胜利村实施的野山椒和贡菜生产,项目的成功能有效的转变山区群众思想意识,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山区土地提质增效。 (三)精心组织,合理规划,加强专业合作社建设 根据实际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蔬菜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加大投入,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加快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促进全镇蔬菜业加快发展。加强专业合作社建设力度,协调蔬菜产业产供销,引进大型蔬菜公司进驻漠沙,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蔬菜,提高漠沙蔬菜抗市场风险能力。 (四)强化科技服务 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加强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通过试验、示范进行筛选,把适合漠沙镇种植的优质品种推介给种植基地和菜农。通过瓜实蝇诱捕试验,有效推广蔬菜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带动全镇蔬菜生产向标准化生产方向发展。 (五)加大科技培训,提高菜农种植水平 加强技术指导,认真培训村农科员,镇村两级科技人员经常深入地间地头对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引进示范新技术,注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每个科技人员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业科技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全面发挥漠沙冬春苦瓜的品牌效应,走品牌兴菜,品牌拉动生产和销售的路子,加强蔬菜产品质量安全跟踪管理,按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向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的发展方向迈进。 (五)加强蔬菜产区与市场的无缝对接 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思路,合理布局,努力实现“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重点发展以反季节苦瓜为主的反季节蔬菜。依托冷库和产地交易网点建设,不断发展经纪人,加强对经纪人的培训,收集市场信息,实现市场信息公开化。走品牌化之路,努力把漠沙镇蔬菜销往省内外和大中城市及超市,实现漠沙蔬菜产区与市场的无缝对接,确保菜农增收,农业增效的目标。 三、存在问题 (1)青壮年多数外出务工,菜农流动性大,文化素质偏低,科技推广和培训经费不足,加之山区坝区群众意识不一致,科技培训难度大。 (2)没有交通工具,难于正常的对菜农进行技术指导。 (4)试验经费有限,部分试验难以实施,已实施的试验没有经费支付试验支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