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70、80年代的农村人口,他们基本没有务农经历,不像父辈那般依恋农村。他们或者是基于对城市的向往,在中学阶段辍学由农村步入城市,或者是第一代农民工的子女,游离于城市和乡村之间。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巨大,会逐渐取代第一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不同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寻找工作不再以收入作为唯一目的,而是怀抱着个人理想抱负,想要寻求更多成长机会。 近些年来,每到春节期间,许多城市总要面对“用工荒”的尴尬:大批农民工返乡,他们留下的工作岗位无人接替。这个现象说明两点:农民工的劳动对城市有着无比的重要性;农民工对工作所在的城市缺乏归属感。他们对自己的家乡当然有深厚的感情,但他们很难融入城市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其中有文化差异的因素,更有权益损害、制度壁垒、社会歧视等方面的沉疴在起负面作用。农民工往往承担着苦脏累的活,却拿着较低的报酬。一些地方前段时间发生的摩擦事件,归根到底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利缺乏保障,合理诉求长期压抑。 如何努力消除负面因素的影响,帮助农民工融入城市?最基本的,是尊重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让他们享受与本地职工一样的“同城待遇”。近些年来,漠沙镇在做好劳动力就业转移工作的时候,就高度重视“同城待遇”的问题,尽量把转移出去的劳动力输送到能够权利有保障的城市,让他们干一样多的活,能够获得一样多的报酬。让农民工更认同自己是城市的一分子,而不是被差别对待的“临时工”。 其次,是给予农民工发展的机会,让他们看到在一个企业、一个城市长期待下去的可能性。漠沙镇近几年来高度重视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2018年在18个村(社区)举办电焊、挖机、建筑工等各类培训30余场,不断提升农民工的技能水平,确保他们能有一技之长,去到城市能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农民工的个人发展之路往往坎坷,若是有人为他们铺平道路,相信他们会回报以加倍的努力,个人和城市将获得双赢。 对于城市给予的种种,农民工也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保障农民工的话语权,让他们的呼声不致“沉没”,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漠沙镇通过工会组织之间的相互协调联系,让工会成为农民工最信赖的娘家人,为农民工提供发言机会,并确保他们的声音被认真倾听,从源头上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消除矛盾隐患,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农民工在城市获得了更好的经济回报和发展空间,城市建设、城市生活也都离不开农民工的劳动和参与。要让农民工融入城市,把城市当做“第二家乡”,为城市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就要保证他们的辛勤付出获得合理的回报和认同,逐步消除令他们感觉“低人一等”的现实因素。这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