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甸乡基本情况 平甸乡位于新平县城城郊,辖10个村民委员会,97个村民小组,116个自然村,国土面积435.6平方公里,共有农户3847户14518人;耕地面积20230亩,人均占有耕地1.43亩。全乡以农业为主,烤烟、畜牧、林果、甘蔗、蔬菜是全乡的经济支柱。由于区位原因,平甸乡目前没有工业,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为9户,主要是农业企业,分别是:旅游业1户、养殖业1户,种植业6户,小规模的石材加工厂1户;有各类个体工商户40多户。 二、平甸乡农村新型商业综合体建设情况 由于平甸乡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产业发展现状,目前,平甸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村新型商业综合体。平甸乡处于新平县城周边,距新平县城最远的也只有50公里,而且近几年农村道路通行状况改善较大,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基本得以解决,群众购物或产品交易基本上是到县城或者是附近的赶集点进行,各自然村之间较为分散,各小组或者自然村基本上有1户小规模的百货店,出售一些日常生活用品,较大一点的商业体只有6个村有,主要是集中在村组和群众相对集中的村,且以百货、化肥、农药为主,主要是在其前身供销社的基层网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建设农村新型商业综合体的建议 (一)规划先行规划 合理规划,合理布局。农村新型商业综合体建设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要有机衔接。要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理念,遵循“集约节约用地、方便生产生活”原则布点。处理好山、水、田、路、林与居住组团的关系。体现田园风貌、新村风格、现代生活和方便农民生产。 (二)做到城市化的延伸 农村新型商业综合体应该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城市的基础设施要延伸到农村,城市的公共服务要覆盖到农村。水、电、路、光纤和宽带、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进一步完善,居住形态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配套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学校、邮局、超市等。构建“十分钟生产生活圈”,提高农民现代生活品质。 (三)保存乡村风貌 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建筑风貌、生活习性、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如:磨皮村有花豉舞,白鹤村有狮子舞、花棍舞的民间传统文化背景等,都要充分得到利用。 (四)产业配套 农村新型商业综合体区别于过去所谓的农村新社区的标志。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产村融合发展,是夯实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产业基础和支撑。包括与现代农业融合、与传统工艺产业化融合、与民宿经济融合、与乡村旅游融合、与农产品加工业融合、与养生健康产业融合、与养老休闲产业融合发展。如:磨皮村现已建成民俗文化传习馆,还有“褚橙”、“云秋香晚芒”等产业,发展农村新型商业综合体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五)因地制宜 并不是所有的农村都适合建设农村新型商业综合体,有选择性的,在村组相对集中、群众居住密度大一点的地方先行试点。同时,在建设过程中,在公共服务配套上,要考虑农村与城市的差异,追求适当、合适、低成本、小规模。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方面既要满足村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也不能单纯追求更高标准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建设农村新型商业综合体时要考虑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弹性配置,同时还必须要考虑运行维护成本,不能仅仅追求高大上。 (六)市场导向 建设农村新型商业综合体要以市场经济的思维,按照需求设计产品,提高供给侧的水平和功能。综合体选址,必须以市场需求为依据。选在哪里很重要,一定要在有经济热度、市场关注度的地方,既要满足拥有一大片和城市不同的具有农村风貌、自然景观的地方,同时又要能够便捷的利用上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这样的选址才是最好的。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解决资金投入问题,以好项目、好回报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政府主导不包办,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值的最大化。 把综合体的权利与义务、收益和风险交给农民,自己选择、自主决策、自主管理。 (七)坚持群众主体,自主实施 以群众为主体,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征求群众意见,听取群众诉求。将农村新型商业综合体建设是否参与、规划选址、质量安全与监管等问题交给农民自主决定。鼓励和引导农民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组建集体资产管理公司,采取农户自筹、产权融合、社会资金参与相结合的方式,自主实施新农村综合体建设。 (八)注重细节,展现特色 要与现有产业发展同步推进,展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标准化建设的成效,展现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展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运用,展现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成果,展现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成果,展现小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体制机制。通过细化建设细节,更好展现新农村综合体自然生态本底与现代人居有机融合的特色。
|